日前,《紐約時報》撰文援引白宮消息稱,為懲罰“竊取2000萬美國政府雇員信息”的黑客行為,美方已決定對中國實施網絡報復,奧巴馬政府已要求下屬拿出一套報復方案,并研究了對中國實施經濟制裁的可能性。
文章稱,“具體如何實施報復尚存爭議,這些行動有可能在中美兩國間引發持續升級的黑客襲擊行動”。
目前,美國官方尚未正式回應該消息,但中美互聯網之爭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 專家觀點
“雙方坐下來”比威脅更有效
復旦大學網絡空間治理研究所中心副主任沈逸認為,盡管涉及的不是冷戰時期核軍備競賽,而是網絡空間的安全保障問題,但美國軍方和情報界提交其國家安全委員會討論的方案本質上并無差異。這種時空錯亂表述的背后,凸顯“冷戰思維”的影響。
沈逸表示,可以預測的是,如果最終真的實施了這些“更加復雜的行動”,中方不可避免也會被迫采取報復行動,最終將在網絡空間引發一場持續升級的黑客行動。
中國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長左曉棟認為,在網絡空間的治理方面,中美之間存在著正常的溝通渠道,但是目前美國試圖以“麥克風外交”來給中國施壓,也一直不提供關于該事件的任何信息,這不是抱著解決問題的態度。
沈逸也表示,中美網絡安全領域的對話始終以各種方式在進行,各種職能部門以及智庫之間的對話機制始終沒有停止過。這種對話的關鍵,在于為中美兩國之間培養和塑造足夠的戰略信任。雙方坐下來認真去解決網絡安全問題比多次“糾纏”和“威脅”等更加有效。
■ 追訪
需加緊完善國家網絡安全戰略
近期,《網絡安全法(草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專家認為,來自美國的強硬表示也為中國的網絡安全建設敲響了警鐘,加強應急和預警等方面的能力迫在眉睫。
沈逸認為,來自美方的強硬表態給正在討論的《網絡安全法》(草案)提了個醒:法案是否能夠在類似情境發生時,有效保障中國的國家安全?這可以成為后續深入討論、修訂《網絡安全法(草案)》時關注和聚焦的重點。
事實上,中國也是網絡攻擊的主要受害國。國家網信辦主任魯煒去年10月底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每月有一萬多個網站曾被篡改,80%的政府網站受到攻擊。魯煒在該次發布會上表示,有些人誣蔑中國實施黑客攻擊,我要強調的是,中國不允許非法網絡攻擊,不允許通過網絡來竊取他國的秘密。
中國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長左曉棟表示,本次中美之間網絡安全事件的升級對中方來講是一個嚴重的、危險的信號,敦促我們在發聲的同時,更要加強國外攻擊追蹤、溯源、應急等基礎設施能力的建設,且這種“加強”是十分迫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