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網站刊發了新美國基金會戰略家彼得·辛格的文章《未來發生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為何有可能是網絡戰》,探討了未來國家之間發生的網絡戰爭的情形。此前,美國國防部網站報道,美國國防部部長阿什頓·卡特在斯坦福大學發表演講時,對外宣布美國網絡戰爭的新戰略,首次明確指出了美國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使用網絡武器執行攻擊任務。作為一種新興的作戰手段,網絡武器并不直接殺傷人員,主要作用于虛擬空間而非自然存在的實體空間。那么,網絡武器可以得到理性運用和有效控制嗎?
信息化戰爭的實踐表明,無論是精確武器還是非致命武器,在可控性方面都存在短板。相比較,網絡武器在可控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優越性。然而,網絡武器應用的現狀表明,它并不是一種嚴格意義上可控的作戰手段。
首先是攻擊目標的不可控。由于互聯網的普及和全球村的實現,以互聯網絡為依托的網絡武器可以輕易打破以往戰爭時空距離的限制,隨時、隨地向目標發起攻擊。同時,由于網絡的開放性和行為主體的多元化,造成網絡武器的攻擊范圍與破壞程度并不完全取決于攻擊者的意圖與作戰規劃,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網絡用戶個人意志支配,正因為如此,網絡攻擊的實際范圍往往會超出既定的目標。以布舍爾核電站的工業控制系統為預定攻擊目標的震網蠕蟲,不僅感染了伊朗境內60%的民用計算機,還導致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中國、印度、印尼等國600多萬臺計算機中毒,網絡武器在攻擊目標上的不可控性可窺一斑。
其次是擴散范圍的不可控。從軍備控制與防止武器擴散的角度來看,網絡武器存在先天的劣勢。核武器和精確制導武器的研制與開發,需要高水平的制造技術和強大的工業基礎作為支撐,這極大地限制了其擴散的范圍。網絡武器的研發不依賴工業部門,雖然某些復雜的編碼出自高水平的專家團隊之手,但一經研制并應用,其擴散往往不存在任何障礙。譬如震網病毒發現后幾周內,一位埃及的網民就在其博客內詳述了這種網絡武器的制造過程。更有甚者,某些網絡黑客或組織從震網中獲得啟示,創造出更復雜的進化版本,毒區就被認為是一種編碼類似于震網的新型網絡武器。
再次是使用頻度的不可控。較之常規武器,網絡武器具有兩項與生俱來的優勢。一是網絡空間的漏洞廣泛存在,且補丁更新速度遠遠滯后于漏洞發布速度,因此網絡空間的對抗呈現攻易防難的格局;二是由于僵尸網絡等匿名遠程攻擊模式的出現,確定網絡攻擊的源頭變得異常困難,這是常規攻擊所難以比擬的。這兩項優勢綜合作用,導致實施網絡攻擊的成本低廉,且難以追究責任。當優勢的不平衡性偏向進攻方時,往往增加了發動攻擊行為的動機和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