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互聯網+”成為熱門話題。但對于同一個人的不同角色而言,其互聯網生活是不平衡的。作為個人用戶,他的互聯網生活豐富多彩,各種在線社區、購物、閱讀、影視、游戲精彩紛呈,但作為企業人用戶,他的互聯網生活至今仍然是選擇余地不多。
隨著“互聯網+”開始深入到各行各業,各類企業人也開始重視“互聯網+”,但卻往往不得其門,不得其法。那么,企業人的互聯網生活應該向何處去,或者說,企業用戶、互聯網創業者和投資者應當從哪些方向去思考面向企業人的互聯網服務?
其實,面向企業人的互聯網服務已有不少,通信、搜索是最早也是至今最重要的企業應用互聯網的方式。后來,電子商務興起。再后來,基于網絡的文獻數據庫、廣告、招聘、物流、供應鏈管理等陸續發展起來。現在,人們已經在談機器設備的廣泛連接。
但按照管理學大師邁克爾·波特的“企業價值鏈”來觀察,面向企業人的互聯網服務在不少環節里還有缺失:企業要想技術創新,目前沒有網站、APP能切實幫助解決技術疑難問題,學院派教授們似乎是離互聯網最遠的一群人;企業要想投資融資,也沒有多少網站能夠進行有效的匹配;要想實現企業對企業的銷售和采購,以往可以指望B2B網站,現在了解供需信息不難,但掌握大把信息依然很難做成生意,信息多而不深是普遍問題;要想拓寬人脈,目前的社交平臺可以方便地找到同行,但要拓展上下游人脈,要有極大的耐心;要想進行人與人的深度交流,目前的社交平臺都是即時交流為主,很難深入下去。
值得關注的是,上述欠缺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國獨有的,是制度因素、相對獨立的互聯網生態造成的。在世界許多地方,企業十分倚重各種協會組織,協會成員之間、協會與協會、協會與院校教授和政府官員之間長期保持深度交流,帶動了創新、生意甚至政策設計,這個格局很早就形成了,與互聯網沒有關系;互聯網時代,Facebook等能夠促進廣泛交流、深度交流的社交平臺深入經濟生活各個角落,無論在技術方面還是產品方面,專業人士之間、上下游行業人士之間的交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密切,大規模協作(mass collaboration)、開放式創新(open innovation)等關鍵詞幾年前就開始流行起來。也因此,發達國家很少有垂直B2B網站。
相較于制度體系,互聯網生態系統更容易被改變,即使不改變相對獨立性,也可以從內部生態結構來加以完善。對此應當有緊迫感,因為互聯網具有裹挾的力量,一旦落后,可能就沒有追趕的機會了。試想,在中國以外的那個互聯網生態系統里,不僅有發達國家,還有印度、越南等一批新興市場國家,如果上下游行業人士相互結交和深度交流,如果個人和企業可以通過“眾包”來解決技術疑難,如果企業可以更加精準、定向地招聘人才和推廣產品,如果跨國界的、上下游行業的企業群、人群,聚合成為產業鏈、知識鏈,不在其中者如何才能競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