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治病需要找準病根方能對癥下藥一樣,鏟除網絡違法信息孳生的土壤,也需要從多個層面反思網絡空間違法信息蔓延的深層次誘因
日前,記者從國家網信辦獲悉:2015年5月,國家網信辦所屬中國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各地網信辦舉報部門和主要網站共收到網民舉報174.8萬件,經審核,有效舉報141.9萬件,共處置122.8萬件,舉報受理量首次突破百萬件(6月24日《人民日報》)。
違法信息的多寡,是網絡世界是否清朗健康的晴雨表。月舉報量突破百萬件、淫穢色情類有害信息占比58.8%、政治類有害信息占比24.4%、詐騙類有害信息占比7.3%……一組組令人驚詫的數據,足見網絡空間污染之嚴重。凈化網絡環境,確保網絡空間風清氣正,已是刻不容緩。
正如治病需要找準病根方能對癥下藥一樣,鏟除網絡違法信息孳生的土壤,也需要從多個層面反思網絡空間違法信息蔓延的深層次誘因。首先,某些不法分子“無利不起早”的貪婪,讓情緒的宣泄和利益的角逐有了任性的沖動;其次,某些網民不負責任的“睜眼說瞎話”,以訛傳訛,推波助瀾,加劇了網絡違法信息的惡性循環;再次,依法打擊尚未形成常態,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網絡違法信息的久治不愈。故此,根治網絡違法信息,不能寄希望于某個環節的單兵突進,而是需要監管部門、網民和司法機關多方共同努力。
根治網絡違法信息,須強化監管之責。監管不力,惡果難除。鑒于互聯網的監管涉及眾多部門,相關監管部門不能相互推諉,甚至“踢皮球”。消極作為或者不作為式的執法,只能是為虎作倀。相關部門必須主動擔當,各司其職,形成合力,不滿足于下不為例和“罰酒三杯”,通過積極作為,讓防范網絡違法信息的壁壘固若金湯。同樣,作為第一道防線的網站經營方,更不要一味追求眼球經濟、忽視社會效益,而要以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為己任,切實加強對各類信息的甄別和監測,真正把好凈化網絡空間的第一道關口。
根治網絡違法信息,須強化網民之責。網絡無邊界,但法律有底線。不違法發布和傳播網絡信息,乃網民基本責任。網絡違法信息的蔓延,與某些網民有意無意的推波助瀾息息相關。實踐證明,沒有某些網民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以訛傳訛,無論多么冠冕堂皇的網絡違法信息,終究只能是徒具肥皂泡式的華麗外衣。作為有責任的個體,網民必須堅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線,牢固樹立守土有責的理念,從我做起,不輕信盲從,堅決不碰高壓線,群策群力,對網絡違法信息當頭棒喝,群起而誅之,從而讓網絡違法信息胎死腹中。
根治網絡違法信息,須強化法律威懾。網絡違法信息混淆是非、顛倒黑白,讓網絡空間烏煙瘴氣,已成社會毒瘤,必須依法嚴懲。目前我國關于管理網絡的相關規定,已經囊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等多個層次,并且還出臺了《關于審理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司法解釋,共同形成了解決互聯網相關法律問題的裁判規則體系。這些規范和裁判規則體系共同織就了懲治網絡違法信息的恢恢法網,為依法鏟除網絡違法信息的孳生土壤提供了充分的、操作性極強法律依據。司法機關應充分運用現有的法律法規,及時亮劍,依法打擊網絡空間發布或傳播違法信息的違法犯罪行為,讓隱匿網絡的違法犯罪分子受到法律嚴懲,確保法律的達摩斯克利劍成為網絡凈土的守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