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努力構建一個更加完善和縝密的國家安全體系,這反映在日前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國家安全法草案,出于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新增加了包括經濟、金融、文化、網絡信息在內的條例。
尤其是在維護網絡與信息安全方面,新增的“建設國家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提升網絡與信息安全保護能力”“維護國家網絡空間主權”的規定,讓外界猜測中國將進一步通過網路管控輿論,不得不說這是長期以來海外輿論對中國網絡管理的一個誤讀。
正在提交審議的國家安全法草案有關新增的網絡安全部分,是中國適應當前網絡發展新環境的必然之舉。其最終目的是為這個國家和民眾構筑一道網絡與信息安全的“長城”,而非網絡封鎖和輿論管控,這也是任何一個深度倚賴互聯網業態的國家順應安全新形勢的通行做法。據悉,制定專門的網絡安全法也已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2015年立法工作重點。
“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將擁有整個世界。”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的判斷并非夸大其詞。當今世界正在向著信息化快速邁進,網絡空間其實已經成為陸、海、空、天之外的“第五大疆域”。
隨著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和應用的迅速發展,互聯網越來越多地嵌入制造、服務等傳統業態,并廣泛運用于從政府、社會到個人,政治、金融到軍事的信息管理中,觸角之深讓網絡信息與主權的保護不可避免地成為世界各國安全領域的新命題。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加速構建各自的網絡與信息安全保護體系。
作為世界互聯網頭號大國的美國,一向將互聯網安全視為頭等大事。僅在去年12月,就簽署了數項涉及網絡安全的法案,包括《網絡安全人員評估法案》《2014網絡安全加強法案》《2014國家網絡安全保護法》和《2014聯邦信息安全現代化法案》等。
英國則以維護國家安全為出發點,自2009年出臺首個國家網絡安全戰略后,連續多年發布此領域戰略方案,英國政府還成立了網絡安全辦公室和網絡安全運行中心。德國亦在2011年出臺“網絡安全戰略”,以保護關鍵基礎設施為核心,建立了一系列相關機構,為網絡安全提供多重制度保證。
由于技術演進和發展周期的制約,目前網絡系統從硬件到軟件直至各種標準都由發達國家制造和制定。“信息霸權”概念下的“信息富國”和“信息窮國”分化已然出現。無形中,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網絡安全問題更加突出,中國就是網絡攻擊的主要受害國。
根據中國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數據,僅今年2月,境內感染網絡病毒的終端數近221萬個,境內被篡改網站數量達9708個,境內被植入后門網站數為2607個,針對境內網站的仿冒頁面有6776個。
眾所周知,網絡與信息安全不僅關乎一個國家的主權不被干犯、政權不被顛覆、國家機密不被泄露竊取、國防能力不被侵蝕、金融體系不被破壞,更因其與公民個人信息、財產信息等聯系密切。
在有著超6億網民的中國,擁有龐大且繁榮的互聯網及移動支付、購物市場,公民的個人信息和資產數據同網絡有著深入的交互,不管是來自境外的網絡攻擊,還是來自境內外的網絡詐騙、盜竊、色情、賭博等犯罪行為,都將對公民利益造成極大危害。
因此,中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安全問題是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人們工作和生活的重大戰略問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2月主持召開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時指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
網絡無國界,但網絡安全有邊界。在繼續堅持開放的互聯網發展環境下,中國以法律形式界定網絡安全、維護網絡空間主權,用法治規范網絡空間的行為,是與國際社會同步,是為了優化互聯網治理體系,確保國家利益、國民利益不受侵害。
致力于完成現代化建設使命的中國將繼續促進網絡與信息技術發展,然而,這個發展將是有序、安全的,勢將在法治的軌道下進行。正如習近平所強調的,要抓緊制定立法規劃,完善互聯網信息內容管理、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等法律法規,依法治理網絡空間,維護公民合法權益。
由此不難理解,此次中國在擬定修改的國家安全法中增加維護網絡和信息安全的相關條例,并明確提出維護國家網絡空間主權,對這個國家的未來發展將產生怎樣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