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說起互聯網,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會想到黑客、病毒等,早期大家都用盜版光盤,有些光盤里確實是有病毒的,但不至于那么嚴重。因為大家的電腦大多不聯網,光盤里裝的大多是單機版游戲,病毒發作后最多只是給你造成點小麻煩,沒有大礙。當時很多人有重裝系統的習慣,有事兒沒事兒重裝一下,就是為了清除一些病毒和垃圾。
對于安全公司來說,是多么盼著黑客和病毒制造者多多益善啊,否則他們殺什么去呢,又賺誰的錢去呢。但是,等著盼著是沒用的,有抱負的安全公司不會坐以待斃,等著用戶自己把安全意識補足了之后來找你買殺毒軟件。他們的進取方式是三部曲,通過媒體散布安全恐慌,通過營銷渠道將殺毒軟件作為必備品,自己造病毒自己殺。
那時候電視新聞里經常會發出病毒大規模爆發的預警,CIH和威金等等,搞得大家人心惶惶,一種奇怪的,認為病毒是多么了不得問題的情緒逐漸在公眾中傳播開來。從沒見識過病毒發作是什么樣子的人,也會時時刻刻把計算機安全放在心上,就算是操作系統的bug或因操作不當引發的問題,也多會被怪罪到病毒頭上。相比那時候的免費電視宣傳,如今的安全公司要掏錢去做廣告還上不了電視,實在是太Low了。有沒有發現這幾年新聞里的病毒爆發安全播報基本不見了?電視臺也不傻。
其實早期的病毒大多很溫和,基本上都是無害的,像CIH那種能毀掉一些東西的病毒非常少見。我見過一種病毒,發作時會在屏幕上出現一列小火車,轟隆隆開過去后就算結束,然后電腦恢復正常,對數據沒有任何影響。這種病毒某種程度上更像是個小游戲,甚至比那些整蠱程序更為無害。那時候人們電腦里實在沒什么東西可偷,沒多少病毒開發者會在無利可圖的情況下,把矛頭對準無辜群眾的。
在媒體尤其是電視媒體連篇累牘為安全公司免費宣傳之后,營銷渠道上的強硬工作也必不可少。安全公司的策略是,先入為主,引導性消費。你去電腦城配一臺電腦,5000塊錢全套拿下,連盜版windows都幫你裝好了,卻要讓你買一套殺毒軟件。記得我第一臺電腦配好后,花200買了一款殺毒軟件,后來又配了一臺又花了100。那種營銷是不容置疑的,一副你不裝你傻逼,省了這點錢到時候出大事別后悔的樣子。所以,一般買電腦的用戶,都會再買一套殺毒軟件,這后來逐漸形成了用戶習慣。
用戶的電腦知識沒多少,安全意識倒是很超前,這不得不說是安全公司勾結渠道下大力氣普及和洗腦的結果。安全公司和渠道是個利益共同體,有些廠商甚至把售價的一半以上都給了渠道,也就是說100元的產品渠道至少能拿到50元。這哪里是為安全廠商賣殺毒軟件,簡直是在為自己賣,渠道沒理由不拼命把那些別管有用沒用的殺毒軟件賣出去,讓每一臺電腦都裝上。
電視新聞中的電腦安全播報,每一次報道一種令人生畏的電腦病毒即將爆發,都總會有一家安全公司宣布率先開發出針對該種病毒的補丁或專殺工具,速度之快,甚至在你還沒看見這病毒長什么樣子,人家解藥都出來了;你還沒得病,治病的藥就有得賣了;你還沒想吃飯,蛋炒飯都做出來了。
能做到這么快的原因,一般都會被歸結為技術高超,手藝超群。不過做這個行業的人應該都清楚,能在你沒想吃飯之前給你把飯做出來的人,要么是你多事的媽媽,要么就是你肚里的蛔蟲;能為新型毒藥快速制作出解藥而不需歷盡千辛萬苦打開寶箱的人,要么就是上帝,要么就是毒藥的發明者。
安全公司就是病毒制造者,幾乎是個人盡皆知的秘密。這一說法直到現在也還沒有被充足的證據證明過哪怕一次,但事實就是如此。其中的彎彎繞在于,安全公司網羅了最頂尖的技術高手,有很多是隱藏于民間的神人,一般的偵查手段對他們根本不起作用。而按互聯網目前這個技術狀況,連DDOS攻擊都解決不了,因此正方基本上是沒辦法突破這個技術壁壘的。
既然現在是法治社會,什么都講證據,人家把證據隱藏在茫茫網海幾十億個地址中了,你又不能捕風捉影去拿人,莫須有去定罪,因此自己制毒自己殺的成本相當低廉,效果卻極為出色。
安全市場,就在這樣連蒙帶騙的促進下形成了。現在互聯網普及度很高,大家都在網上買東西,網上銀行轉賬付款什么的,點對點的隱私竊密和黑客入侵事件多了起來,沒人敢說安全不重要了。可你要知道,在安全市場形成之前的那段歷史,是不光彩的。而自己制造病毒自己殺的惡行,也從沒有受過懲處,成為一種天生就被免于追究的罪惡。
D1Net評論:
當互聯網上的一種惡行肆虐橫行,人人都知道怎么回事卻束手無策,你說兩句他卻倒打一耙,正兒八經和你說起法律和證據時,這個互聯網應該是病了,得治,千萬不要等到無藥可醫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