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金融的發展也進入高速發展期,然而由于長期被國外產品壟斷,我國金融信息系統面臨著網絡被控、數據被竊的危險,這已嚴重威脅到我國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
2013年,棱鏡計劃(PRISM)曝光,在過去的15年里,“定制入口行動辦公室”(TAO)已成功滲透進入中國計算機及電信系統,獲得了有關中國國內所發生的“最好的、最可靠的情報”。而在2014年出版的《No Place to Hide(無處藏身)》書中,還披露了一份文件,其中有照片顯示,TAO部門以及其他NSA雇員公然在路由器,服務器以及其他網絡設備中植入后門固件,重新打包后再將貨物發往的世界各地。那么,在全世界一片嘩然之時,這些事件對我國的金融網絡又造成了多大影響呢?
對于金融行業的用戶來說,最看重網絡設備的穩定性,而這也是造成我國關鍵信息化基礎設施長期依賴國外產品的主要原因。而在這種“寄生式”的網絡危害極大,最致命則有以下三點:
一、數據泄漏:金融機構將關鍵應用系統交給國外產品提供商去管理維護和開發,這些金融機構的敏感信息、核心技術就存在泄密的可能性,一旦被競爭對手或者不法分子獲取,將產生嚴重后果。另外,金融用戶在采用移動互聯、云計算、下一代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時,若所有機密信息被路由器、交換機的“后門”轉發出去,其漏洞足以讓上層應用中的“數據長城”轟然倒塌。
二、管理被動:金融企業信息技術平臺交由國外廠商來管理,如骨干網絡系統管理、業務系統運維和管理、業務系統開發與維護、數據備份及異地災難恢復等,一旦發生問題,金融企業就處于被動地位。倘若故障無法及時處理,風險難以得到控制,極易擴大問題的影響面,在被動管理中遭到致命一擊。
三、創新乏力:產品或服務提供商在工作中越俎代庖,封閉執行全部工作,不向金融機構提供關鍵技術,產品和應用系統中是否留有后門,金融機構不得而知。同時,由于長期以來完全依靠廠商“供氧”,使得自身創新的力量越來越弱,始終無法走向自主創新的道路上來。
D1Net評論:
隨著國家有關部門和監管機構日益重視金融領域的信息科技風險管理工作,一行三會高度重視金融業的信息安全體系建設,把推動金融信息系統自主可控、筑牢安全風險底線作為工作重點。而多項“合規性、導向性”政策的出臺,更體現了國家對網絡設備國產化的重點支持態度,這將有利于銳捷網絡等一批民族企業集中力量搞研發、創應用,在核心技術層面和與產業價值鏈上層與國外廠商展開競爭,打破高端產品長期被壟斷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