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y1.ifengimg.com/haina/2014_13/b0a0cb557356e4f.jpg" alt="<p></p>"
taggedby="hylanda">
<="" p="">
就如同硬幣的兩面,科技發展給人帶來便利的同時,各種煩惱也如影相隨!
日前,知名互聯網公司攜程爆出“泄密門”,引發攜程用戶恐慌。隨著移動互聯網全面深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移動互聯網在帶給人們諸多便利的同時,也給用戶增加了諸多的煩惱,其中,個人資料泄露就是用戶最為擔心的隱患。攜程“泄密門”也不過是近兩年以來不斷出現的互聯網公司泄露用戶信息的最新案例。
用戶對自己的私人信息之所以越來越關注,是因為此前的私人信息更多涉及的只是個人隱私,而如今則更多地與個人財產安全這一核心利益密切相關。誰也不愿看到,自己銀行卡里的資金一不小心就成為別人的囊中之物;誰也不愿看到,自己深藏在內心深處的隱私被大白于網絡,變成“浴缸里的金魚”。
從這兩年不斷爆出的互聯網公司用戶信息資料泄密事件來看,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漏洞都是第三方發現,然后互聯網公司站出來解釋“問題不大”、“問題已經解決”云云,沒有一起泄密事故是互聯網公司自己發現并妥善解決的(或許互聯網公司發現了漏洞但悄無聲息地解決掉了,用戶并不知情),也沒有哪家互聯網巨頭因為用戶資料信息泄露而受到重罰。通過分析這兩年互聯網公司泄密案,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比安全漏洞危害更大的是機制漏洞。
以這次攜程“泄密門”為例,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技術問題,也不是因為有黑客高手在入侵,只是因為攜程技術人員在做調試的時候沒有斷網,這就如同電工帶電操作一樣。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顯然不是技術層面的原因,而是管理方面的問題。而此前多次出現的互聯網公司用戶資料信息“泄露”事件,很多也都是因為工作人員的疏忽大意造成的。相比金融、電信等公司十分嚴格的安全制度,高速發展的互聯網企業在安全意識上顯然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在安全制度建設方面也普遍存在不足,缺乏一整套成熟的安全運行機制。
除了安全運行機制的缺位之外,安全事故發生后企業的應對機制也明顯不成熟。攜程“泄密門”發生后,攜程方面開始是遮遮掩掩,后來是輕描淡寫地表示并沒有給用戶造成實際損失,且給93名存在資料信息泄露風險的人賠付了500元作為“安慰”。事情正按照此前發生泄密事故后的“正常程序”在走,最后的結局很可能又是不了了之。而數千萬攜程用戶的擔驚受怕,并沒有得到妥善的安撫。顯然,這樣的應對方式,在用戶越來越重視個人信息資料的今天,已經很難讓用戶滿意。
此外,相關法律制度的缺席,也讓企業和用戶在遭遇各種“泄密”事故之后,缺乏應對的“準繩”。美歐、日韓等法制完善的發達市場,相關法律條文將責任劃分得十分清晰,企業將承擔什么樣的責任,用戶會得到什么樣的賠償,都有一個較為明確的預期。反觀國內,呼吁了多年的“個人信息安全法”直到目前還沒有出臺,用戶要向相關責任企業討說法,也往往“無據可依”,只能像祥林嫂一樣在網絡上“訴苦”。
不確定性是最大的不安全因素,用戶之所以對信息泄密如此惴惴不安,就是擔心自己的財產發生損失后、或者隱私被泄密之后,不能明確知道自己能否追回這些財物,能否因名譽受損而得到相應的賠償。在缺乏法律保護的前提下,用戶唯一能夠選擇的,就是用腳投票。攜程“泄密門”發生后,很多攜程用戶紛紛要求解除與信用卡的捆綁,就是最好的說明。
再好的防護都會存在安全漏洞,寄希望于一套系統能夠全部解決安全問題顯然是天方夜譚。彌補這一漏洞最好的方式,就是較為完善的機制。企業需要制定完善的安全制度并嚴格執行,這樣就能讓人為失誤大幅降低;需要建立完善的事故應對機制,這樣才能在事故發生后從容應對。國家也應該盡快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讓企業和用戶都能有法可依,有準繩可參考。
比安全漏洞危害更大的是機制漏洞。在呼吁進一步加強技術防范的同時,更需要加強機制建設。唯如此,數以億計的互聯網用戶,才不會每天為自己的信息安全而惴惴不安。 南都經濟評論員高凌云攜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