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網D1Net》2月26日訊
案例:2014年1月,支付寶前技術員工李某涉嫌將多達20G容量的用戶數據非法販賣他人事件,由此引出網購個人信息安全這一話題。據媒體報道稱,該名李姓技術員工利用其工作之便,在2010年分多次在公司后臺下載支付寶用戶數據,資料內容多達20G,隨后伙同兩名同伙,將用戶信息多次出售給電商公司、數據公司。
假如你還在為網購私密商品暗自竊喜,假如你相信虛擬用戶名背后個人信息絕對安全,假如你某一天收到莫名的短信或者電話,并不要覺得奇怪。因為你在網上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被千里之外無數雙眼睛所窺探,網購“大數據”背后請警惕個人信息安全。
網絡隱私權,是個人隱私權在網絡中的延伸,是指自然人在網上享有私人生活安寧、私人信息、私人空間和私人活動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復制、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也指禁止在網上泄露某些個人相關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實、圖像以及誹謗的意見等。
在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電子商務時代的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受到很多的改變。消費者出于網絡交易和接受服務的需要,常常向網絡商提供詳盡的個人資料,而這些蘊藏有巨大經濟效益的數據又可能被收集者轉售給其他商業組織或者被再利用是現今的普遍現象,個人隱私的泄露不可避免,很多行為已經嚴重的侵害了在線消費者的個人隱私權。
作為普通網民的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你在飯點的時候通過谷歌或者百度上搜索“匹薩”這一關鍵詞,網頁上會顯示一些與附近的匹薩餐廳相關的廣告。但是,未來幾天里當你訪問一個與匹薩毫不相關的網站時,網頁上可能也會突然出現同樣的匹薩廣告。是的,你在網絡上一直被廣告跟蹤著。
事實上,想要避免這一問題并非很難。目前幾乎所有主要的瀏覽器都增加了內置的“禁止跟蹤”功能,設計這一隱私首選項設置的目的是告知廣告商不要跟蹤用戶的上網活動。不過,正如大部分消費者不知道新款智能手機大部分功能一樣,真正去勾選這一功能的用戶寥寥無幾。由此帶來的直接后果輕則可能是狂轟濫炸的垃圾廣告郵件,重則是你搜索或購買了一些私密的商品后未來幾天滿屏幕的同類廣告,如果正巧你的女友或者父母和你共用一臺電腦,那只能祈禱他們足夠善解人意了。在個人信息安全被泄露的背后,我們是選擇隱忍還是選擇使用恰當的方法去維護自己的利益?
由網購家電引發的個人數據泄露同樣很普遍。家電行業與房產、裝修等相關行業關系緊密,異業間的合作在近幾年間已經形成模式,從中產生的經濟利益非常可觀。但不可否認的是,通過購買、交換消費者數據進行有針對性的推銷幾乎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筆者的同事近期裝修新房,他向筆者抱怨每天都會接到3-5個不同類型的推銷廣告,內容涉及房產推銷、裝修、貴金屬等行業。“最頭疼的問題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數據在網購的哪個環節被出賣了,這些數據是誰提供給他們的”。
在網購過程里最后的物流環節也是個人信息泄露的“重災區”。事實上,筆者在撰寫此篇稿件時,在百度搜索上隨意鍵入“購買快遞單號”即可輕松獲取一系列兜售快遞單號的網站,在一家名為“淘單114”的網站上,每一單快遞單號被標價0.5元。據該網站頁面介紹,這些快遞單號分為兩類——一類是未掃描單號:快遞收件員已取件在手,但還沒有將單號信息錄入數據庫,價格為1元/條;另一類是已掃描單號,又分兩種:有發貨/收貨地址的0.5 元/個,只有發貨地址的0.2 元/個。同時,筆者注意到,在這類販賣快遞單號的網站中,“高單號”的售價達到了2元/條,并且成交的筆數同樣很可觀。所謂的“高單號”,就是單筆交易金額超過2000元的,或者每周下單數累積超過2次的快遞單號,這背后的消費者就是商家眼中的“肥羊”,“價格體現價值”充分反映出這個灰色產業鏈的游戲規則。
網絡是把雙刃劍,既因為它的廣泛性將你隱匿其中,又因為其共享性讓你的秘密無所遁形可言。在越來越多的個人信息,包括電話、住址、健康狀況、賬戶密碼被每天的網絡行為中被無形的出賣的當前,僅依靠網友或者消費者自律已經很難去規避掉這些隱患。事實上,以上各種侵害他人信息的行為已經構成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被侵害人完全可以追究其刑事責任。而作為執政機關的政府,應該加強個人信息安全的保護,加強對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立法。
D1Net評論:
網購已經成為互聯網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隨著淘寶的走紅,人們已經離不開網購,網絡熱潮愈演愈烈,然而,很多人只是在享受網購帶來的便利,卻忽視網購帶來的信息安全泄露問題,網絡是把雙刃劍,網購同樣如此,作為用戶的我們,需謹慎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