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仍然是當前我國經濟運行最鮮明的特征。而已持續開展兩年多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正在能源領域顯現。
近日,陜西榆橫礦區北區大海則煤礦項目通過國家發改委核準批復。根據發改能源〔2018〕1581號文的描述,同意實施該產能置換,旨在推進陜北大型煤炭基地建設,保障能源穩定供應,優化煤炭產業結構。
種種跡象顯示,在一大批低端落后產能和僵尸企業已經退出市場的未來,能源行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將重在結構優化。分析人士認為,當前能源領域改革發展還有一些“硬骨頭”要啃,不能簡單模仿國外。
放眼全球,能源領域的大趨勢為何?
11月13日,國際能源署(IEA)在2018年世界能源展望中稱,假設能源使用效率提高,2017年到2040年期間能源需求將增長逾25%,但若不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那么能源需求增幅將是這個數字的兩倍。此外,報告還稱,基于“新政策情境”,受為減少空氣污染而采取的舉措以及液化天然氣(LNG)的使用增加提振,到2030年天然氣或將取代煤炭,成為僅次于石油的全球第二大能源來源。2040年之前全球天然氣需求將每年增加1.6%,到2040年全球天然氣需求將比現在增加45%。中國很快將成為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國,2040年凈進口量將接近歐盟。
回到國內,近年來,我國積極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努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在10月31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國煤炭消費和煤電逐步減少是大趨勢。未來會進一步強化對煤炭消費的管控,以進一步把政策的重心集中到更好地發展非化石能源上來。
能源轉型牽一發而動全身,非一蹴而就。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近日發表文章稱,需要平衡經濟增長、能源需求與清潔轉型之間的關系。采取什么樣的能源轉型策略需要進行科學的合理評估,執行轉型政策應該根據經濟運行狀態進行動態調整,低碳清潔轉型應該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同時,對于能源轉型的路徑和方式,需要進行經濟性的權衡。他表示,現階段我國經濟增長離不開能源消耗的增加,而目前能源轉型的政策主要是圍繞減少煤炭消費來進行的,煤炭未來很長時間內都將是主導能源,因此需要充分理解和把握“減煤”的難度,不能過于樂觀。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能源經濟研究室主任朱彤也表示了類似的觀點。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對能源轉型的長期性和復雜性要有清晰認識與足夠重視,能源體制改革要和提高能源效率、推動能源轉型相結合。同時,政府應該立足本國特點,高度重視能源轉型推進政策與能源體制改革的協調。
加強能源領域國際合作意義重大。近日在江蘇蘇州召開的“一帶一路”能源部長會議上,我國與10余個國家共同發布《共建“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部長聯合宣言》,明確在2019年正式建立“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推動能源互利合作,一個巨大的區域國際能源市場正在悄然開啟。一方面,可以通過全球化化解產能壓力,另一方面,有利于發揮技術進步的外溢作用,推動能源轉型。
加強政策研究工作是建設現代化能源經濟體系、促進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客觀需要,是推進能源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在近日召開的2018年度煤炭行業政策研究、法律事務工作座談會暨煤炭工業技術委員會法律專家委員會年會上提出,要高度重視加強企業法律事務工作的重要性,同時用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把握行業發展情況的動態,反映行業訴求,發揮前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