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造價千萬元的太陽能公路不到一年就拆了?是技術不可行嗎?實際上不是這樣。”在今天舉行的中澳科技創新高峰研討會上,中科院院士金紅光坦言,我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走了彎路,得擰過來。
2017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新增裝機77.44GW,占全球的46.1%。中國水電、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已穩居全球首位。
不過,金紅光指出,我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模式和利用方式都有待轉變。
“大型電力企業延續化石燃料的大容量、高參數、集中式發電的傳統模式,不符合可再生能源不連續、不穩定、低密度的特點。”他認為,應該從大規模、長距離、大容量、高參數、集中式的傳統可再生能源發展模式,轉變為因地制宜、分布式和綜合利用的發展新模式。
同時,要改變可再生能源簡單粗放的利用方式,加快發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比;鼓勵和激勵多能互補的利用方式,提升可再生能源發電上網率;積極推動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的多樣化能源產品,如氫能、燃料、純氧、冷能等。
盡管有專家提出中國可再生能源正引領全球,但在金紅光看來,中國能源戰略與可再生能源技術路線尚不清晰,無論傳統化石能源還是可再生能源都有極端片面的觀點。他建議,加強適合國情的能源戰略研究、技術路線研究,明確可再生能源在不同階段的作用。
他還指出,我國可再生能源的技術創新與驅動不足,過分重視資本運作,依賴引進技術,輕視科技創新。
“一些示范項目倉促上馬,由于效率低、投資高,技術經濟性不可行,以及過分依賴政府補貼政策,難以起到示范作用,起到了‘示而不范’的作用。”金紅光說,“由于不遵循市場化商業模式,跑不穩、跑不遠,不滿足可持續發展要求。”
為此,他建議,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引導企業擺脫引進為主的思路,加大政府與企業技術研發投入;加強科學決策,避免行政化拍腦袋決策方式,缺乏可操作性;統籌政府宏觀目標與企業經濟利益關系,制定相應的協調機制。
中澳科技創新高峰研討會由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和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共同主辦,本次論壇分為能源、全球健康、人工智能、下一代材料等4個主題。據悉,中澳兩國將交替舉辦年度峰會,聚焦于多學科、跨學科的挑戰,這些挑戰正影響著科學和經濟政策的制定,峰會將以能為兩國高層政府提供建議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