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免费一级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安全內網安全 → 正文

網絡安全如何防患于未然

責任編輯:zsheng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8-08-30 18:02:29 本文摘自:中國科學報

一鍵遙控的智能家居、可以穿越到晚清時期的MR(混合現實)技術、能被人體吸收的電子器件、車載智能交互系統、應用于各行各業的商用服務機器人……8月23日,在重慶召開的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現場,“軟硬兼具”的智能時代映入眼簾。

“智能時代一定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改變整個世界。”360企業安全集團高級副總裁曲曉東說。然而,在一切皆可編程、萬物都可互聯的智能時代下,數據泄露、病毒入侵、密碼篡改等安全風險層出不窮,網絡安全戰爭也不再是危言聳聽。

“網絡戰爭不費一槍一炮,就可以達到傳統戰爭的目的。”在智博會同期舉辦的智能時代信息安全高端論壇上,曲曉東甚至拋出言論稱,“網絡空間將會引發信息對抗、國家對抗、網絡犯罪與恐怖襲擊等威脅,網絡攻擊引發的社會混亂也將成為常態。”

面對種種威脅,智能時代下,網絡安全又該如何防患于未然?

學會利用人工智能“工具”

在智能時代下,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無處不在。然而,新技術以及新基礎設施更新換代給人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擴大了黑客的攻擊面。

攻擊方可以攻擊人工智能,亦可使用人工智能來進行攻擊。國外有安全研究員發現,傳感器是無人駕駛汽車的關鍵,如果輸入數據質量很差,那么做出的行駛決策將會很糟糕。于是此人就制作了一個簡易激光發射器,發送信號欺騙汽車的雷達系統存在錯誤路況,從而干擾汽車的行駛。

“攻擊方還能夠使用人工智能技術,逃避傳統安全機制的檢測。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就用遺傳算法對500個被檢測軟件告警的軟件自動變形,100%成功躲過準確率最高的檢測器。”曲曉東舉例說。

可以說,人工智能能力的提高,對攻方有幫助,對守方亦有幫助。對攻擊方而言,可以攻擊人工智能系統引起誤報甚至崩潰,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攻擊網絡;對于防御方而言,既可以利用安全系統保衛人工智能系統,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來保障安全。

因此,在曲曉東看來,人工智能不是銀彈,而是一個工具,是一個必須要學會使用的工具。實現智能時代下的網絡安全防護,人工智能這一工具就可以發揮出重要作用。

例如,在漏洞攻防方面,利用人工智能可進行網絡攻防,建立自動攻防系統對軟件漏洞進行檢測、驗證和修補;反病毒方面,依托海量樣本學習進化,可有效識別病毒變種,具有自學習、自進化、不斷完善的能力;代碼安全方面,以靜態應用安全測試結果作為輸入,通過人工智能識別出新的誤報并反饋到訓練集中,從而降低誤報率。

“對攻擊而言,一萬次失敗了,但只有一次成功,就是百分之百的成功。”在曲曉東看來,所有的攻防對抗實際上就是人和人的對抗,安全運營的各個階段都離不開人的參與。安全的本質是人的對抗,人是安全的尺度。

企業需要的高級安全人才,無法部署到客戶的現場。為此,曲曉東建議,高水平人才做最終的分析判斷,中層人才放在客戶的管理端做分析和響應,底層人才做安全運營值守。利用人工智能或其他手段,實現完美高效配合,便可解決這一矛盾。

核心技術一定要自主可控

“要確保網絡安全,核心技術一定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說,核心技術受制于人不僅會帶來供應鏈風險,也會帶來安全風險,后者與前者同樣重要。

以桌面操作系統為例,可列出的安全風險將近10種:被監控(如“棱鏡門”);被劫持(如“黑屏”);被攻擊(如病毒、木馬);被“停服”或“禁售”;證書、密鑰失控;無法進行加固;無法打補丁;無法支持國產CPU等。

“自主可控技術不等于技術安全,但不自主可控技術一定不安全。”倪光南說,未來應當將自主可控作為技術安全和網絡安全的必要條件。確保自主可控,才能保證技術安全,最終實現網絡安全。

華為就很重視自主可控。早在2012年,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回答“已沒有生態空間,為何還做終端操作系統”時曾說,“應盡量使用國外的好東西,包括高端芯片和操作系統,但要有戰略備份,別人斷了我們糧食的時候,備份系統要能用得上”。在倪光南看來,企業要向華為學習,必要時要有備份系統頂上去,盡量減少或避免類似中興事件的發生。

與此同時,國產自主可控軟硬件發展成熟,也將更好地保障網絡安全。“國產軟硬件必須通過不斷使用、改建,才能達到好用,因此每個用戶、每個人都要支持和應用國產軟硬件,這就是為自主可控做貢獻。”倪光南建議,“個人不要對國產軟硬件抱有成見,而是樂意接受;在使用中發現問題不抱怨,而是及時反映;愿意改變某些使用習慣,予以適應。”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盧山則從技術角度認為,CPU方面,未來要突破指令集架構、設計工具、制造工藝、流片設備等關鍵技術;操作系統方面,要突破操作系統內核、編譯器、應用程序接口(API)等技術。

盧山還建議,以Linux操作系統為基礎統一操作系統技術標準,統一操作系統與芯片之間的接口和驅動,以及其他主要的軟硬件接口,為CPU、操作系統等核心技術廠商提供安全可控發展的方向。

密碼是最后一道防線

智能時代最直接的安全威脅是網絡基礎設施和設備安全,密碼在這方面要發揮保底作用,是最后一道防線。國家密碼管理局商用密碼管理辦公室副主任霍煒說,密碼就像衛士一樣,保護著智能時代安全發展,只有使用密碼,才能從底層支撐構建智能時代網絡安全的生態圈。

霍煒調研發現,我們國家高端制造領域生產控制基本沒有采取安全措施。占據國家各個重要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一旦指令被惡意篡改,整個產業線或者是控制線都將混亂和崩潰。目前,重慶正在組織有關單位設點,研究使用自主的密碼對智能終端設備、控制指令以及必要的通行數據進行保護。

在霍煒看來,使用合規、國家認可的密碼是保障智能時代發展的首要前提。為此,他指出,要推動密碼與智能時代融合發展,密切跟蹤智能技術在各行各業和社會生活中的新應用、新模式,加強密碼支撐單位與用戶單位、應用服務提供單位的協同。

“現在很多的產品都具備服務能力,滿足了功能性的需求,但是很少涉及基于密碼的安全能力。重功能、輕安全、輕防護。”霍煒說,企業提供產品時,更要注重源頭的把控。

為守住智能時代這一最后的防線,霍煒還建議,要加強面向智能時代安全和發展需求的基礎理論、關鍵技術、交叉技術和應用技術研究;完善通用基礎和行業領域相結合的密碼標準體系,深度參與國際標準化等工作;推動采用密碼技術的基礎軟硬件產品供給,形成支持密碼應用的產業生態。

另外,霍煒還強調,通用處理器、操作系統和工業控制設備要在產品研制之初,強化安全體系設計,特別是密碼使用的設計,在提供計算和智能服務能力的同時,也要提供基于密碼的安全支撐能力

關鍵字:網絡安全

本文摘自:中國科學報

x 網絡安全如何防患于未然 掃一掃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當前位置:安全內網安全 → 正文

網絡安全如何防患于未然

責任編輯:zsheng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8-08-30 18:02:29 本文摘自:中國科學報

一鍵遙控的智能家居、可以穿越到晚清時期的MR(混合現實)技術、能被人體吸收的電子器件、車載智能交互系統、應用于各行各業的商用服務機器人……8月23日,在重慶召開的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現場,“軟硬兼具”的智能時代映入眼簾。

“智能時代一定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改變整個世界。”360企業安全集團高級副總裁曲曉東說。然而,在一切皆可編程、萬物都可互聯的智能時代下,數據泄露、病毒入侵、密碼篡改等安全風險層出不窮,網絡安全戰爭也不再是危言聳聽。

“網絡戰爭不費一槍一炮,就可以達到傳統戰爭的目的。”在智博會同期舉辦的智能時代信息安全高端論壇上,曲曉東甚至拋出言論稱,“網絡空間將會引發信息對抗、國家對抗、網絡犯罪與恐怖襲擊等威脅,網絡攻擊引發的社會混亂也將成為常態。”

面對種種威脅,智能時代下,網絡安全又該如何防患于未然?

學會利用人工智能“工具”

在智能時代下,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無處不在。然而,新技術以及新基礎設施更新換代給人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擴大了黑客的攻擊面。

攻擊方可以攻擊人工智能,亦可使用人工智能來進行攻擊。國外有安全研究員發現,傳感器是無人駕駛汽車的關鍵,如果輸入數據質量很差,那么做出的行駛決策將會很糟糕。于是此人就制作了一個簡易激光發射器,發送信號欺騙汽車的雷達系統存在錯誤路況,從而干擾汽車的行駛。

“攻擊方還能夠使用人工智能技術,逃避傳統安全機制的檢測。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就用遺傳算法對500個被檢測軟件告警的軟件自動變形,100%成功躲過準確率最高的檢測器。”曲曉東舉例說。

可以說,人工智能能力的提高,對攻方有幫助,對守方亦有幫助。對攻擊方而言,可以攻擊人工智能系統引起誤報甚至崩潰,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攻擊網絡;對于防御方而言,既可以利用安全系統保衛人工智能系統,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來保障安全。

因此,在曲曉東看來,人工智能不是銀彈,而是一個工具,是一個必須要學會使用的工具。實現智能時代下的網絡安全防護,人工智能這一工具就可以發揮出重要作用。

例如,在漏洞攻防方面,利用人工智能可進行網絡攻防,建立自動攻防系統對軟件漏洞進行檢測、驗證和修補;反病毒方面,依托海量樣本學習進化,可有效識別病毒變種,具有自學習、自進化、不斷完善的能力;代碼安全方面,以靜態應用安全測試結果作為輸入,通過人工智能識別出新的誤報并反饋到訓練集中,從而降低誤報率。

“對攻擊而言,一萬次失敗了,但只有一次成功,就是百分之百的成功。”在曲曉東看來,所有的攻防對抗實際上就是人和人的對抗,安全運營的各個階段都離不開人的參與。安全的本質是人的對抗,人是安全的尺度。

企業需要的高級安全人才,無法部署到客戶的現場。為此,曲曉東建議,高水平人才做最終的分析判斷,中層人才放在客戶的管理端做分析和響應,底層人才做安全運營值守。利用人工智能或其他手段,實現完美高效配合,便可解決這一矛盾。

核心技術一定要自主可控

“要確保網絡安全,核心技術一定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說,核心技術受制于人不僅會帶來供應鏈風險,也會帶來安全風險,后者與前者同樣重要。

以桌面操作系統為例,可列出的安全風險將近10種:被監控(如“棱鏡門”);被劫持(如“黑屏”);被攻擊(如病毒、木馬);被“停服”或“禁售”;證書、密鑰失控;無法進行加固;無法打補丁;無法支持國產CPU等。

“自主可控技術不等于技術安全,但不自主可控技術一定不安全。”倪光南說,未來應當將自主可控作為技術安全和網絡安全的必要條件。確保自主可控,才能保證技術安全,最終實現網絡安全。

華為就很重視自主可控。早在2012年,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回答“已沒有生態空間,為何還做終端操作系統”時曾說,“應盡量使用國外的好東西,包括高端芯片和操作系統,但要有戰略備份,別人斷了我們糧食的時候,備份系統要能用得上”。在倪光南看來,企業要向華為學習,必要時要有備份系統頂上去,盡量減少或避免類似中興事件的發生。

與此同時,國產自主可控軟硬件發展成熟,也將更好地保障網絡安全。“國產軟硬件必須通過不斷使用、改建,才能達到好用,因此每個用戶、每個人都要支持和應用國產軟硬件,這就是為自主可控做貢獻。”倪光南建議,“個人不要對國產軟硬件抱有成見,而是樂意接受;在使用中發現問題不抱怨,而是及時反映;愿意改變某些使用習慣,予以適應。”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盧山則從技術角度認為,CPU方面,未來要突破指令集架構、設計工具、制造工藝、流片設備等關鍵技術;操作系統方面,要突破操作系統內核、編譯器、應用程序接口(API)等技術。

盧山還建議,以Linux操作系統為基礎統一操作系統技術標準,統一操作系統與芯片之間的接口和驅動,以及其他主要的軟硬件接口,為CPU、操作系統等核心技術廠商提供安全可控發展的方向。

密碼是最后一道防線

智能時代最直接的安全威脅是網絡基礎設施和設備安全,密碼在這方面要發揮保底作用,是最后一道防線。國家密碼管理局商用密碼管理辦公室副主任霍煒說,密碼就像衛士一樣,保護著智能時代安全發展,只有使用密碼,才能從底層支撐構建智能時代網絡安全的生態圈。

霍煒調研發現,我們國家高端制造領域生產控制基本沒有采取安全措施。占據國家各個重要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一旦指令被惡意篡改,整個產業線或者是控制線都將混亂和崩潰。目前,重慶正在組織有關單位設點,研究使用自主的密碼對智能終端設備、控制指令以及必要的通行數據進行保護。

在霍煒看來,使用合規、國家認可的密碼是保障智能時代發展的首要前提。為此,他指出,要推動密碼與智能時代融合發展,密切跟蹤智能技術在各行各業和社會生活中的新應用、新模式,加強密碼支撐單位與用戶單位、應用服務提供單位的協同。

“現在很多的產品都具備服務能力,滿足了功能性的需求,但是很少涉及基于密碼的安全能力。重功能、輕安全、輕防護。”霍煒說,企業提供產品時,更要注重源頭的把控。

為守住智能時代這一最后的防線,霍煒還建議,要加強面向智能時代安全和發展需求的基礎理論、關鍵技術、交叉技術和應用技術研究;完善通用基礎和行業領域相結合的密碼標準體系,深度參與國際標準化等工作;推動采用密碼技術的基礎軟硬件產品供給,形成支持密碼應用的產業生態。

另外,霍煒還強調,通用處理器、操作系統和工業控制設備要在產品研制之初,強化安全體系設計,特別是密碼使用的設計,在提供計算和智能服務能力的同時,也要提供基于密碼的安全支撐能力

關鍵字:網絡安全

本文摘自:中國科學報

電子周刊
回到頂部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版權聲明隱私條款廣告服務友情鏈接投稿中心招賢納士

企業網版權所有 ©2010-2024 京ICP備09108050號-6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9343號

^
  • <menuitem id="jw4sk"></menuitem>

    1. <form id="jw4sk"><tbody id="jw4sk"><dfn id="jw4sk"></dfn></tbody></for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源县| 永和县| 依兰县| 芜湖市| 廉江市| 长泰县| 江川县| 翁牛特旗| 新密市| 泽库县| 阿拉善盟| 赞皇县| 乌审旗| 大足县| 舟山市| 灵武市| 汉寿县| 库伦旗| 射洪县| 高淳县| 临武县| 察隅县| 阿拉尔市| 大兴区| 宽甸| 乌海市| 阳城县| 太谷县| 山阴县| 鄂伦春自治旗| 衡水市| 高碑店市| 香港 | 弥勒县| 沽源县| 滦平县| 彝良县| 乐昌市| 肇源县| 高台县| 东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