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鋪在路上,自己不會說、不會動的窨井蓋能報警嗎?11月20日,杭州市余杭區東湖北路與亭五線路口東南處的窨井蓋就發出了移位報警。接到報警后,余杭區公路管理處的養護人員就趕到了現場,進行了恢復。
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原來,余杭當地在窨井蓋上加裝了智能傳感器電子標簽及水位檢測器,讓公路上的窨井蓋有了智能。
82只“會說話”的窨井蓋
伴隨余杭城區發展,許多公路增加了城市道路功能,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窨井蓋。據粗略統計,余杭區僅214公里城市化公路上有21400個窨井蓋。一旦窨井蓋傾斜、破損、移位或者缺失,極易引起交通事故。
余杭區公路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2017年開展窨井蓋維護作業712次,“盡管我們每天都要進行公路巡查,但都是采用乘車巡查,可能存在視覺盲點,發現問題不及時,導致從事件發生到解決用時比較長。”
今年7月,余杭選擇在區內交通主干道之一,日均車流量達到2.1萬輛次的東湖北路試點,82只窨井蓋加裝智能傳感器電子標簽及水位檢測器,實現道路窨井蓋在傾斜、破損、移位及水位積澇時自動地圖報警,便于養護人員準確掌握井蓋所處位置,及時采取相應措施。
“從余杭區交通運輸信息指揮中心接到報警,到養護人員趕到現場處置,我們要求全程不超過30分鐘。”余杭區交通信息中心負責人介紹,今年7月以來,余杭已經處置了許多起窨井蓋作業。公路上的這一良好應用將在城區推廣運用。
物聯網技術在余杭的應用還有很多,比如在319路12輛公交車上加裝紅外線傳感器,可實時統計公交車每站上下車乘客人數。這些數據都成為了余杭精準優化公交線路、緩解城市交通擁堵有效的技術支撐。
余杭綜合交通信息平臺雛形初現
當然,物聯網只是余杭“智慧交通”一隅。
2017年9月進行方案設計,11月進入實施部署,到今年10月上線運行,一個覆蓋全行業信息匯聚、全過程事件處理的平臺初見雛形,可服務政府決策、應急處置、行業監管、企業運營、公眾出行等。
平臺具備交通總覽、城市交通、區域交通、在建工程、交通專題監測五大模塊,匯聚了交通、公安、交警、城管、氣象、民航、地鐵、公交等部門的運行信息,以及重點工程、大中修、四好農村路等建設信息,基本可實現坐在大屏幕前輕點鼠標,全區綜合交通運行情況一目了然。
除了信息匯聚,同樣重要的還有應急處置功能。
一旦有突發狀況,相應的應急預案將顯示在大屏幕上,尤其是以該事件發生點為圓心,可調用最近的交通內部資源、社會資源信息也將顯示,提高處置效率。
據介紹,平臺組建以來,已經接待了十余家單位前來學習觀摩。下一步,余杭將進一步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拓展智慧交通應用,為余杭群眾提供高品質交通出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