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普遍認為,無人駕駛與醫療將是AI落地的重要場景,近年來,通過自建、投資和開放合作模式在醫療行業密集布局,騰訊已成為BAT的醫療激進者,這與巨頭競逐AI有直接關系,對于尋求AI落地場景,騰訊顯得迫不及待。
密集下注
12月6日,實名醫生平臺醫聯宣布獲得4億元C輪系列融資,本輪融資由中電健康基金戰略投資,華興新經濟基金和老股東騰訊、紅杉參與投資。這是繼2015年9月之后,騰訊二度注資醫聯,領投醫聯B輪4000萬美元融資。
就在融資消息發布當天,馬化騰也毫不避諱對互聯網醫療的熱情,稱互聯網醫療會是數億元的市場規模,“騰訊也在多賽道下注,投資了有七八家醫療平臺,尤其是與AI有關的”。
事實上,騰訊對醫療的布局已早,且模式多樣。2012年,騰訊與全國數千家醫院合作,推出微信預約掛號、繳費、候診等服務,這被認為是騰訊在醫療領域的首次試水,也是騰訊在自建醫療版圖上的處女秀。
2015年1月,騰訊推出一款智能血糖儀糖大夫,由騰訊夢工廠孵化。2016年3月,騰訊正式啟動“騰愛醫療”戰略。
除自建模式外,騰訊還通過投資和合作的方式摸索互聯網醫療的實現路徑。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9月,騰訊在醫療領域共投資33家企業,投資總額超200億元。
在以上布局中,騰訊已有優秀項目露出。一個月前,騰訊參投C、D、E輪融資的微醫集團被曝欲融資5億美元,計劃明年上市。
易觀智庫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將達到200.9億元,明年將增長至291.5億元,2016-2018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60%。“市場規模其實是互聯網企業布局醫療領域的表面原因。”業內人士如是說,“背后已經是互聯網改造傳統醫療整個產業的野心。”
巨頭暗爭地
“過去騰訊對醫療項目的投資,目的是為了獲得醫生的資源,不過后來它發現優秀的醫生都在公立體系內。”Latitude Health創始人趙衡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現在騰訊的思路在發生變化,在開發一些AI相關的應用,這樣可以獲取數據,從技術的角度推動互聯網醫療,這算是一個切入口。”
據初步統計,在騰訊對醫療領域的全部投資案例中,移動醫療及相關企業的投資約有50%,其中,以微醫(掛號網)、好大夫在線為代表的C端(用戶端)布局,以醫聯、丁香園為代表的D端(醫生端)布局和以卓健科技為代表的H端(醫院端)布局被業界認為是騰訊在移動醫療領域布下的三駕馬車。百度入手醫療更早,早在2010年就開始從醫院掛號、提供健康咨詢和遠程診療等方面布局,在醫院端的布局有朗瑪信息、趣醫網和醫護網;在健康管理領域推出了百度醫生、拇指醫生;在智能可穿戴設備品牌推出了dulife。在趙衡看來,百度此前更傾向于線上問診產品。
阿里在醫療領域則延續了自己的電商基因,從醫藥電商進入市場。在2011年6月,阿里試水天貓醫藥館,2014年1月,阿里聯合云峰基金收購中信21世紀,并將后者更名為阿里健康,業務集中在產品追溯、醫藥電商、醫療服務網絡和健康管理等領域。
趙衡坦言,“百度偏愛的線上問診產品掙不到錢,阿里的醫藥電商受政策影響嚴重,騰訊進入互聯網領域的模式相對靠譜些”。他同時表示,即使是騰訊,“在醫療領域戰略布局的意義也較弱,互聯網企業以互聯網領域的經驗做醫療是行不通的”。
近年來,在線醫療項目關停的消息不斷。付費習慣難形成、核心醫生資源獲取難、缺乏線下落地等問題始終未解,互聯網醫療的實現一度被認為是黃粱一夢。
不過,在互聯網巨頭進入后,醫療領域正在發生變化。根據易觀最近發布的《中國醫院互聯網化專題分析2017》,2016年8.8億網民中有近三成建立了互聯網醫療使用習慣。
搶AI落地點
對互聯網企業興奮的不止是互聯網化醫院的數量增長,更多是AI帶給互聯網醫療的想象。
在今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上,騰訊覓影被馬化騰作為重點展示項目,他以該項目為例,“過去病人到醫院做了CT、MRI檢查之后,基本上是依靠醫生的個人經驗來看片子,現在我們可以利用AI和大數據的能力,讓機器篩查和分析醫學影像來輔助診斷”。
馬化騰對此項目信心十足,認為AI也許會在醫療方面最早落地。蘋果CEO庫克對AI結合AR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也非常看好,小米創始人兼CEO雷軍則直言醫療診斷是最能體現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之一。
易觀國際分析群組總經理董旭預測,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輔助診療等新技術將逐步應用到醫院運營中,幫助醫院降低25%的運營服務成本。不過,趙衡提醒業界,“AI只是互聯網公司進入醫療領域的切入口,它只能輔助診斷,但是代替不了醫生診斷,互聯網醫療此前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但作為互聯網廠家,看重的或許不在商業模式甚至短期收益,更多還是為加快AI的落地速度。從BAT三家來看,百度已經全力轉型AI,今年后半年對無人駕駛的投入力度很大,推進也十分迅速,阿里也計劃投入巨額資金支持技術發展。“從公開信息來看,相比于百度,騰訊在無人駕駛上的布局較為低調,推進速度較慢。”一位分析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