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互聯網醫療開始興起,有投資人算了一筆賬,從2014年開始,四年時間中,互聯網醫療融資總額近2000億。可是2000億燒完了,誰“買單”還是個問題。
在整個互聯網醫療產業鏈中,醫院、藥企、保險的支付能力有限,普通人的剛性需求在于看病,而非“互聯網”。找不到“金主”的互聯網醫療目前仍看不到清晰的商業模式。
盤點一下過去幾年互聯網醫療的明星創業者,我們基本可以看到這些探路者都在醫療行業圈外徘徊,根本沒有觸及醫療行業根本問題。做掛號的微醫集團和健康160、網上問診的好大夫、付費問診的春雨醫生等基本碰到了如何生存和繼續成長的問題,這些企業都沒有度過生死關。
平安好醫生號稱中國最大的一站式健康醫療生態系統,致力于通過“移動醫療+AI”,為每個家庭提供一位家庭醫生,為每個人提供一份電子健康檔案,為每個人提供一個健康管理計劃。
2018年5月4日平安好醫生在香港上市,市值達78億美元。但是不可忽視的是平安好醫生依然入不敷出,累計虧損達到20億。從平安好醫生的業務結構看,家庭醫生收入僅占收入的16.2%,其他都是屬于大健康類的產品。截至2015年、2016年及2017年(12月31日),平安好醫生的醫療團隊人數分別為585名、797名及888名。而截至2017年底,888名的醫療人員中僅有172人為醫生(約占總數的19%),其余的是醫務助理。我們可以看到,平安好醫生依然沒有觸及到醫療的核心業務。
醫療可以讓人傾家蕩產,因病致貧是政府關心的核心大事,沒有付費方絕對不是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真相。真相是互聯網醫療行業迄今為止,還沒有真正觸及到醫療行業的真正痛點,2000億的資金都投到了偽需求上。
二、醫療行業在發生什么
醫療行業真正在發生什么樣的變革,我們順著醫療行業變革的趨勢去思考,發揮互聯網的優勢,也許能夠找到真正的痛點。
“偶爾是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才是醫療行業的真相,醫療行業與疾病做斗爭數千年,迄今沒有改變這樣的結果。
1974年,布魯姆(Blum)提出:影響人類健康有環境、生物、行為生活方式、衛生服務四大因素,其中環境因素包括自然和社會環境,特別是社會環境對健康有重要影響。
拉隆達(Lalonde)和德威爾(Dever)對環境健康醫學模式加以修正和補充后,提出了綜合健康醫學模式,為制定衛生政策、指導衛生保健工作提供了理論基礎。該模式認為:影響人類健康的四大類因素,每一大類可分為三個因素,則共計十二個因素;各類因素對不同的疾病影響是不同的,如心腦血管病以行為生活方式、生物因素為主,意外死亡以環境因素為主,傳染病以衛生服務為主。
1977年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大學精神和內科教授恩格爾(Engel)提出,應該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取代生物醫學模式。
他指出:生物醫學模式關注導致疾病的生物化學因素,而忽視社會、心理的維度,是一個簡化的、近似的觀點。
恩格爾提出:“為理解疾病的決定因素,以及達到合理的治療和衛生保健模式,醫學模式必須考慮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環境以及由社會設計來對付疾病的破壞作用的補充系統,即醫生的作用和衛生保健制度。”
根據國家衛計委公布的統計數據,由慢病引起的疾病負擔占我國整個疾病負擔的70%,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如能在現行醫療體系中引入“治未病”理念,將心血管、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篩查、超早期診斷等推向臨床應用,勢必將在很大程度上減少疾病發生,緩解醫療壓力,降低醫療成本。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劃綱要》,確立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宏偉藍圖和行動綱領后,各地政策不斷助攻,“預防為主”的健康理念日趨火熱。2018年衛計委改名為衛健委,國家從行動方面開始踐行“預防為主”的健康理念。
醫學基本理論、健康理念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互聯網醫療循著原來的老路,如何能夠抓到醫療行業的痛點呢?
三、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在哪里
無論是互聯網還是移動互聯網,解決了信息傳遞的問題。早期火熱的互聯網企業,核心能力都是在于處理信息,例如搜狐、雅虎、新浪、網易等企業。隨著搜索引擎和互聯網通信興起,BAT成為行業的領先者,阿里、京東的發展也帶動了快遞行業的爆發性增長。隨著快遞行業的增長,又誕生了美團等新企業。早期的互聯網企業是簡單的信息處理企業,后期的互聯網企業都是依靠信息處理能力整合各方資源,例如滴滴出行、摩拜、小豬短租等。
美團、滴滴出行、摩拜、小豬短租等這類型公司,都是簡單整合資源,沒有對資源做進一步的深加工。這些公司在資源與客戶之間建立聯系后,后續的工作都是在資源與客戶之間互動完成,這些平臺企業只是起到了公證、保證的作用。
醫療行業中醫療機構與客戶互動中,過去沒有給客戶一個明確的承諾,未來也不可能會有明確的承諾。醫療機構與患者之間的關系更復雜,治療結果都是在雙方的互動中完成,滿意與否與互動過程相關,與互動結果關系更小一點。互聯網如何介入醫療行業需要更深入的思考。
四、未來互聯網可以改變醫療行業什么
1.促進醫療健康理論的創新
醫療理論開始改變,新的醫療模式也提出來了,但是在實踐中如何落實、檢驗依然在探索中。互聯網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可以提升在醫療健康理論創新方面的能力,互聯網可以在理論的驗證、傳播方面起到前所未有的作用。
例如中國傳統中醫里有很多精華,這些精華散落在各種文獻和師徒口口相傳中,其效果也待進一步驗證。互聯網或者移動互聯網可以讓更多人參與進來,發揮互聯網的信息記錄、傳播的效果,可以很快驗證理論的有效性。例如辟谷的有效性就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技術一旦驗證了,很快傳播開來,可以大面積解決人的健康問題,很多健康問題就是吃出來的。
2.促進醫療機構的分層轉化
國家現在大力推進分級診療制度,根本目的就是想讓人流分散,不要擁擠到三甲醫院來。
國家的制度調控如果不與醫療機構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就會事倍功半。醫療機構之所以不愿意分層次滿足患者的需求,根本在于無法有效區分不同類型需求的客戶。
互聯網可以很輕松地把患者和醫院建立聯系,醫院可以通過互聯網把自己產品傳達給客戶。有的醫院擅長治療可以專業從事治療工作,有的醫院可以專業從事健康管理工作。
特別是基層的醫療機構,可以充分發揮和社區緊密聯系的專長,輔導社區居民做好健康管理工作。醫院做健康管理如何收費的問題,這個是一個健康管理如何產品化的問題。
隨著人們越來越富裕,人還是很愿意為健康買單的,例如在大街上隨處可見的養生館、健身房等等這些都是靠人們的自費買單。人們通過運動來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但是如何正確的運動需要專業的人士來指點,這就是醫療機構可以發揮作用的地方。
例如運動可以提高健康水平,但是過量的運動會損壞膝蓋關節,許多運動員在結束運動生涯后疾病纏身,最明顯的是李連杰,從網上的圖像看衰老的已經和年齡不相符了。醫療機構可以為人們正確的健康運動做好多工作,讓人們不再盲目地去大劑量的運動健身,以損害健康的方式去提升健康水平。
3.可以提高診療技術,輔助醫生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在過去,醫生診斷病情依靠個人積累的醫療知識、經驗,在有限的時間內對病情做出診斷并給出處置建議。在互聯網條件下,可以開發醫生診斷輔助系統,融入醫生的工作流程,可以針對患者的病情特征提供該疾病的概念、病因、臨床表現、并發癥、檢查、診斷、治療、預防等內容,讓醫生可以便捷地查閱相關的知識,更加準確地診斷疾病。這種輔助診斷系統可以記錄醫生的診斷結果、治療結果,以便給其他醫生參考,讓病例動態呈現在醫生的工作過程中。
在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技術支撐下,醫療機構得以在工作過程中提高效率、準確率,降低成本,更具客觀性、合理性,更具針對性和個性化等,解決醫療資源不足、醫療成本高企、醫生培養周期長、醫生誤診率高等目前醫療行業的痛點。
4.擴大醫院的客戶群體,健康人口也成為醫院的群體
醫療機構作為健康管理的主力隊伍,將會真正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醫療機構不僅在下游去搶救診療患者,而且主動到上游來輔導健康人做好預防,提前通過鍛煉、飲食等手段預防疾病發生。
肥胖成為現代人健康的一大殺手,家長管理失控是主要原因。醫療機構主導健康管理,可以從孩子出生起就加強健康教育,提醒家長防止孩子營養過剩造成過于肥胖。
過去,醫院僅僅接待病人,健康人群不在醫療機構的服務范圍內,未來醫療機構可以借助互聯網,低成本地管理健康人群,發揮醫院健康管理的專長。
5.讓更多專業的人加入醫療機構
醫療機構向健康管理轉型,醫療機構的人才結構也必然要調整。專注于治療的醫療機構和專注于健康管理的醫療機構,人才結構必然有比較大的區別。
專注于健康管理的醫療機構,需要更多的運動醫學人才、營養學人才、中醫養生專家、太極拳教練等專業的健康輔導人才。醫院擁有的人才從健康管理到疾病治療,人才專業系列會更加寬泛,醫院給人的印象不再是與疾病、死亡相聯系,更多的與欣欣向榮的健康相聯系。
互聯網在醫院轉型中的價值在于發揮信息處理的專長,讓專業的技術人員更好地更多地與客戶保持聯系,提升一個專業技術人才服務客戶的人數,讓醫院的健康產品讓更多的人接受,醫院、專業人才也能得到合理的回報。
五、誰來為互聯網醫療來買單
互聯網醫療的崛起,一定要獲得健康的高消費群體的認可,才能找到真正的買單人。
當前醫療支付的醫保機構或者保險公司,由于決策機制、責任機制等原因,沒有可能也沒有動力為新潮技術買單。醫療行業的便捷、方便一定不是關鍵痛點,現在的互聯網從業者從掛號、遠程醫療等方向入手,遠沒有摸到醫療行業的痛點,所以沒有人愿意買單。只有真正能夠改變醫療行業,提升醫療行業技術水平,擴大醫療行業的服務范圍,才能迎來互聯網醫療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