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上幾乎沒有十分驚艷的產品,新的勢力格局還沒有形成,缺乏統一的標準協議,安全性和穩定性差成為新槽點……,這些是不少人對智能家居的印象,數十年過去仍是“新事物”,不成熟,未普及。不過,盡管如此,不得不承認,智能家居已經走過了絕對受觀望懷疑階段,前景逐漸得到廣大商家和消費者的肯定。所以,現在的問題并不是智能家居有沒有潛力,而是如何將這種潛力轉化為價值,為普通家庭所用,讓大眾更好地享受智能生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智能家居如何瘦身
瘋狂的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要迎來瘋狂似乎早有預兆。“比爾·蓋茨早在1995年出版的《未來之路》中就表示,在不遠未來,沒有智能家居系統的住宅會像今天不能上網的住宅一樣不合潮流”,而市場調研機構IHSTechnology研究報告顯示,未來三年,智能家居市場將呈現56%的年復合增長率,到2018年產品出貨量將高達1.9億臺,StrategyAnalytics的數據則表明,2018年將有2.24億個家庭,即全球12%的家庭,會安裝至少一種智能家居系統。
“不遠的未來”未到,大多數家庭也沒安裝智能家居系統,但智能家居卻在去年從不溫不火走向了瘋狂。率先打破較為平靜局面的是互聯網巨頭谷歌,2014年初谷歌以32億美元收購Nest,徹底點燃了智能家居行業的發展熱情。緊接著,國外方面,微軟與Insteon合作進軍家庭自動化,蘋果推出智能家居平臺Homekit,三星2億美金收購SmartThings;而國內方面,智能家居也成了跨領域、跨行業企業利益爭奪的一個重要戰場,百度、海爾、小米、阿里、物聯、移動等紛紛大肆投資擴張,加快建立自己的勢力版圖。
然而,智能家居的不成熟為很多企業提供了機會,卻也一定程度上造成無序性,不但技術標準類別多、難兼容,而且產品更加“碎片化”。在量上,智能家居一味向著“貪多求全”而去,產品在功能細分的同時越來越多,甚至不少商家出現一個功能只對應一個產品的現象;在質上,智能家居進行統一控制的難度越來越大,用戶體驗的好感無形中被稀釋和淡化,換言之,智能家居并沒有因為量的增加而達到質量的改變。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從概念上來看,智能家居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涉及音視頻設備、照明系統、窗簾控制、空調控制、安防系統、數字影院系統、影音服務器、網絡家電多類家庭生活相關設施,因而按照物聯網“連接一切”的理念,智能家居應該盡可能多地連接設備,實現所有設備互聯互通互控。這種做法沒有問題,問題是不少商家所做的并不是想方法設備連接設備,而是企圖制造更多的設備以通信技術進行串通,構建自己完整的生態鏈。
生態鏈是智能家居行業比較時髦的詞匯,有完整的生態鏈通常意味著能夠為用戶提供更多的智能體驗,但是這其中的“完整”該如何定義呢?顯而易見,并不是量越多越好,恰恰相反,是功能完善的基礎上量越少越好。以環境探測器為例,以現在的技術,溫度探測器、濕度探測器、CO2濃度探測器等完全可以集成化,也可以分開來,雖然后一種方式產品更豐富、生態鏈條更長,但并沒有太多實際意義,反而會給用戶帶來安全使用上的麻煩和經濟上的負擔。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智能家居連接家庭一切是主流,但單品仍是目前智能家居在市場上常見的形態。一般情況下,單品在使用操作上會更方便,但隨著單品數量的增加,智能家居仍存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的問題。且不說,這些單品本地端設置綜合復雜性的增加,對移動端智能手機也會產生極大負擔。在今年1月小米的發布會上,雷軍就曾指出,“手機連接復雜,每個設備都需要一個App,云服務投入大”是當前智能設備的三大痛點。另外,每個設備都需要App極有可能形成“逆智能”效果,使操作更復雜,不利于生活效率的提高。
做好瘦身很有必要
毫無疑問,智能家居需要做好瘦身。那么,究竟該如何做呢?最直接的方法首推“物理”調整,合理把握生態鏈長度,大膽砍掉需求性不強的設備。一般而言,一個家庭并不會用到上百個智能設備,再考慮到消費者通常不會“把雞蛋放進同一個籃子”,所以廠商有時候需要果斷砍掉一些設備,縮短生態鏈長度。因為生態鏈太長會,一定程度上會加劇智能家居“碎片化”,徒為用戶增添管理難度,進而影響用戶體驗。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控制生態鏈長度并不意味著產品功能的削弱,而是更為集成化。眾所周知,NestProtect智能煙霧探測器是一款單品,但實際上它的內部卻置入了煙霧、一氧化碳、溫度、光線、動作和超聲波等6個傳感器,不但可以探測煙霧,而且還能對一氧化碳、溫度等進行感知。
然而,多功能一集化也需要把握度,畢竟不是所有功能都是有用的。近年來,不少商家刻意追求智能功能最大化,一味朝著多種功能方向拓展。雖說能夠做到產品集各種功能之大成,卻也出現了智能洗衣機可以播放音樂,智能電視可以作為其他家居設備的控制器,智能水杯通過App顯示水溫、水量記錄等實用性微乎其微的雞肋功能。所以智能家居的多功能一體化需要從實用性出發,補強主要功能,至于其他“邊緣”功能,不妨合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