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智能家居行業發展迅速,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在不久前舉行的兩會上,就有不少人大代表對智能家居提出了建議,許多代表紛紛表示看好智能家居。不過,在行業內,目前從事智能家居開發的廠商眾多,產品差價可達百倍,由于行業迄今缺乏統一的標準,各種技術以及產品系統多樣,兼容性不一,市場亂象有待規范。國內相關企業負責人對此發出呼吁,在手機廠商、家電企業、互聯網公司都在發力智能家居之際,能否嘗試更多的開放、互通和兼容。
“大家能不能一起干,讓智能家居標準化發展。”華為終端負責人余承東日前表示,華為愿意做基礎性工作推動產業升級,讓“中國制造”的單一家電產品向智能化產品演進,提高中國智能家居業在全球的競爭力和話語權。
近年來智能家居領域“大動作”頻頻,去年谷歌32億美元收購Nest,今年微信在和智能家居結合,包括電信運營商、設備商在內,各方爭相開發智能路由器為智能家居構建發展基礎。據了解,以往在“傻瓜相機”中常見的場景模式調節,目前已經應用到智能家居的高端領域,通過傳感器、各種電源控制、開關等與樓宇控制系統相連接,實現一鍵智能調節。智能家居的引入,可令建筑節能三成。智能家居系統還融入了網絡技術,用戶如果在手機、平板電腦上安裝了家居控制軟件就可以實現遠程操作,例如在辦公室就可以控制家里的空調溫度、窗戶的開合等。
在二三線城市5到10年內市場都會增長
業內人士介紹,智能家居在國內的一線城市已經開始逐漸普及。“像廣州的珠江新城、深圳的一些高檔寫字樓區域,都有很多家庭使用。”業內人士表示,這些高檔樓盤客戶對安全性能以及住戶的生活體驗要求都比較高,所以對智能家居比較容易接受,某外國知名廠商的智能家居產品,在國內就有上百個樓盤在使用。
目前來看,智能家居在國內的市場前景非常好,特別是廣東等沿海的省份,客戶對自身需求比較成熟理性,智能家居將各種系統整合后,比原來的單獨配置節約了空間和成本。“例如,我們還在研發更好的系統,未來可以集成更多的第三方設備,如鍋爐、地熱等。”某知名廠商技術研發人士表示。隨著技術的成熟,許多廠商開發出穩定無線技術的產品,這既避免了有線安裝需要破墻的尷尬,令更多的舊建筑也可以納入改造,另外從成本上也比有線產品節約。
目前一些廠商還嘗試與當地電信運營商合作,把家庭電信業務與智能家居產品捆綁優惠銷售,市場反饋較好。業內一位專家認為:“隨著市場消費能力和意識的提高,以及城鎮化的推進,未來除了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在5到10年內都會迎來智能家居市場的高速增長期。”
面臨技術創新和標準規范兩大問題
面對逐漸蓬勃興旺的智能家居市場,各種層次、優劣各異的產品頻出。對此,國內某知名廠家負責人表示,一個是功能上有所不同,同樣是聲稱“智能家居”的產品,控制設備的數量有差異,有的雖然可以遙控,但不能智能化地根據人體舒適度調節溫度。此外,無線技術等運用上,是使用穩定性較高的Zigbee技術還是普通的WiFi技術等成本上也有很大差別。
事實上,國內的智能家居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規范的標準。“目前業內一般是用國家關于樓宇自動控制或者綠色建筑的標準來參考,但這兩個都是技術標準。對于產品達到怎樣的效果才能成為智能家居,還沒有這方面的規范。”據了解,對此一些地方已經制定了地方性技術標準。例如,去年年底,重慶已經先行先試,通過了《智能家居監控系統技術要求》和《智能家居監控系統測試規范》兩項地方標準的評審。首個地方性標準提前出爐,有望促進國家標準盡快頒布,為智能家居發展掃清道路。
上海市物聯網行業協會秘書長葉曉華表示,現階段智能家居行業面臨兩大問題:技術創新和標準規范。從產業角度看,目前面臨的問題主要有:有線產品不能升級擴容,無線射頻產品(如大行其道的433M/315M技術)不安全、不穩定等問題,給整個智能家居行業造成了長期的負面影響;產品價格居高不下,技術落后所帶來的不良體驗效果令用戶大失所望;谷歌、蘋果、三星、飛利浦、施奈德等外資巨頭進入,國外高端品牌正在向大眾推廣。
此外,智能家居核心元件傳感器領域國內技術仍比較落后。數據顯示,國內傳感器品種在6000種左右,而國外已超過20000種。國內中高端傳感器進口占比達80%,傳感器芯片進口更是高達90%,其中數字化、智能化、微型化等高新技術產品更是嚴重短缺。
業內專家認為,目前應從技術創新、產品質量等方面著手應對上述問題。包括:引進先進技術,加強本土技術的創新、吸引高端人才,以技術壓低生產成本,提高體驗感,完善產品的功能和品質;中國智能家居企業可以走出模仿時代,通過科技創新來創設自己獨一無二的技術和品牌;中國有實力的物聯網、智能家居企業應在技術等原始創新方面加大投入,提高創新質量、制定自己的知識產權戰略或者積蓄相關專利。最后,通過知識產權保護自己的研發成果,并積極形成我國自主的國家標準甚至是國際標準,如此才能將產業和品牌做大做強。
還有觀點認為,國內企業發展智能家居除了技術外,還需要縝密的發展計劃,引進技術、人才,完善產品體驗。而對國外企業應采取兼容并蓄的態度,依托國外先進的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