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市場遇冷
繼移動互聯網、可穿戴設備之后,智能家居吸引了眾多廠商的進入。國內諸如長虹、海信、T C L、康佳、創維等家電廠商的產品開始緊跟智能家居熱點,而海爾更是推出了成套的智能家庭系統。
一直以“互聯網思維”標榜的IT企業也把自己打扮成智能家居的主導者。4月13日,奇虎360與奧克斯正式啟動在智能空調上的合作。奇虎360副總裁沈海寅透露,360想通過路由器,切入家庭互聯網。“我們想把路由器的接口開放出來,與家電企業合作。”
在此之前,阿里巴巴和小米已經在智能家居上有所動作。
不過,與整個產業的一片火熱相比,消費市場卻對智能家居并不太感冒。記者近幾日走訪了蘇寧、國美和大中在北京的幾家旗艦店發現,除智能電視外,智能冰箱、智能空調、智能洗衣機等一些冠以“智能”名號的產品都是問的多買的少。
在大中中塔店,一位為兒子準備婚房的曹先生購買了一臺智能電視,但無論售貨員怎么“宣傳”,他對那些智能冰箱、智能空調產品總是無動于衷。在和記者攀談過程中,曹先生說,這些產品大多華而不實,價錢卻比普通家電貴了不少,“這些功能現在用不著,不急著買,再說技術也不成熟。”
而在玉泉營建材市場,由于恰逢周末,市場里人來人往頗為熱鬧,但對記者“是否了解智能家居”的問題,回答“不太了解”的人竟然占了絕大多數。
據了解,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智能家居就作為高科技應用前沿的產品在市場上誕生。經過多年發展,在物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推動下,智能家居概念如今被炒得火熱,但消費者還是看熱鬧的多,鮮有買單者。
對此,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黃連生認為,智能家居發展的瓶頸不在于技術,而在市場。在一些新技術不斷出現的時代,人們每天都在學習新的東西,如何讓供應與需求相互快速的適應,“這才是新問題。”
幾大瓶頸亟待突破
對于市場低迷的原因,業界人士認為,智能家居產業還存在一些瓶頸尚需突破。
首先,沒有統一的標準。現今的智能家居產品,大多數都是各家自成體系,沒有統一的標準。物聯網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春暉表示,智能家居產品要普及必須解決標準問題。因為行業標準不統一,使得很多中小企業各自發展,造成各自產品不具兼容性,這讓很多用戶抓狂。
其次,消費者體驗也是推進智能家居亟須解決的問題。對于消費者來說,選擇智能家居,本身就是想享受高科技帶來的更便捷、更從容的生活。然而有不少用戶抱怨,產品雖然看起來像是高科技,但實用性較差,操作復雜,功能不切合需求,交互設計缺乏人性化。中國建筑業協會智能建筑分會專家祝敬國分析認為,用戶在大多數智能家居中體驗不到智能化高科技有什么特別的作用,有些智能系統反而給日常生活帶來了不便,結果不少用戶就把那些所謂的智能化停用,讓產品最終淪為不合理又礙眼的“高科技擺設”。
第三,智能家居產品成本與價格不親民。這里成本指的不僅僅是產品本身所具備的價格成本,還有用戶使用后產生的成本。許多從業人士表示,智能家居銷售后期需要長期維護,而這部分費用很高,很多廠家不能擔負。同時,記者在市場調研時發現,一整套的智能家居系統,安裝下來少則幾十萬元多則上百萬元,這樣的價位也讓普通消費者不能接受。
除此之外,智能家居另一個嚴重的問題是,用戶對之缺乏安全信任感。對于想嘗鮮的消費者來說,智能家居產品的安全性是他們購入產品的前提。當你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終端來控制家居產品時,萬一控制程序出現B ug或者發生意想不到的因素時怎么辦?另外,將家電設備與互聯網連接在一起,生成的數據會被儲存到服務器上,黑客也可能會利用這些數據入侵,看起來智能化了,實則帶來了更大的麻煩。
正是由于以上幾方面原因,擱淺了智能家居前進的步伐,讓這個市場仍然處于啟動期,發展緩慢。 \
需多方合力破解困境
業內人士認為,整個智能家居行業存在的問題并不是單個產品、單個系統甚至單個企業可以短時間內解決的,需要整個智能家居行業花費時間精力,聯合起來探索解決。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曾建議,目前國內的智能家居中產業集合了房地產、家電、通信、安防等多領域的企業,因而政府和行業協會應該科學主導行業發展,保持適度競爭,促進技術融合。
祝敬國也表示,消費者需要的是性能穩定、價格適宜、使用方便的智能家居產品。只有提高行業透明度和資源利用率,通過協作和規模效應來降低產品成本,才是共同推動行業健康發展的王道。
智能家居企業浙江風向標科技有限公司總裁馬延文則認為,多年的行業發展及在應用技術工業化、民用化背景下,智能家居類產品已無技術上的問題,目前唯一遺憾的是市場沒有做好完全的整合,包括技術整合及市場整合。現有的布線形式、高價策略、封閉模式等都是阻礙市場拓展的制約因素。所以,未來必須打破這道壁壘才能推進行業的爆發性增長。
顯然,大多數人認為,智能家居行業將迎來前所未有的市場機遇。據專家預測,全球平均每年智能家居領域的市場約500億美元,國內目前每年有近10億美元的市場。但業內人士認為,智能家居市場的爆發性增長需要多方相互融合才會產生。同時這個爆發期也許需要三年,也許需要五年,就看相關企業能否挺過這個等待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