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現在上課”、“老師好!”昨天上午,在江蘇省南通第一中學,一場傳統的敬師禮后,開啟的卻是一堂顛覆傳統的“智慧課堂”。
一名老師、47名學生,人手一臺Pad。方寸之間,濃縮的是課堂教學、現場提問、學生筆記、例題練習、作業批改……這些曾經課堂內外無法同步的教與學,在這里實現了師生的即時互動。 一場依靠現代信息技術推進的數字化變革,正在南通一中悄然進行。“在不久的以后,全校師生人手一臺Pad,通過信息交互平臺和遍布校園的網絡,可以實現除體育、藝術、實驗課外所有課程的‘智慧教學’。”南通一中校長成錦平說,“身處信息時代,傳統教與學的模式也必須主動求變。我們的所有探索,都是為了學生的發展。”
上課時人手一臺平板電腦
昨天上午9時40分,南通一中47名高一學生來到教室。他們面前,擺放的不是紙質教材和筆記本,而是一臺Pad。輸入各自的用戶名和密碼,便進入楊娟老師的教學界面,每一位學生還在Pad有自己的“虛擬座位”。就這樣,一堂讓人耳目一新的“智慧教學課”向學生徐徐展開……
楊娟是學校年輕的物理教師,這堂課她上的是《動能和動能定理》。課前,她精心準備了這堂物理課的教學課件,“這和傳統的僅在課堂上展示的PPT不同的是,每個學生可以隨時登陸學習系統,查閱老師的每一堂教學。”
沒有老師密密麻麻的板書,也沒有學生奮筆疾書的筆記,隨著指尖輕點,一場全新的課堂教學便呈現在人們的面前。楊娟老師手捧Pad,隨著她嫻熟的操作,每個學生面前的Pad頁面也同步切換。在一幀幀頁面變化中,有關動能和動能定理的定義、表達式、實際應用等重要知識點,通過文字、圖標、畫面等,生動而形象地傳授給學生。
和傳統的灌輸式課堂模式不同的是,楊老師通過Pad實現了學生的即時互動。課堂上隨時穿插著練習題,學生在Pad上做出各自的答案,點擊提交,楊老師手中的Pad立即顯示出這道練習題的正確率和錯誤點,便當堂有針對性地糾錯。“過去的課堂,老師提問,只有個別學生作答。但現在的‘智慧課堂’,提問覆蓋了每個學生。哪些學生答錯了,哪些學生沒有答,Pad上都能清晰顯示。”楊老師說。
作業課堂上就能完成
不僅是課堂的教與學,一臺小小的Pad還集納了學生筆記、習題測試、作業批改等教學環節,且可以全部集中在45分鐘的課堂上完成。 楊娟老師的這堂物理課,約30分鐘的課堂講解結束后,便是教學效果測試,即布置作業。不過,這些放學后回家才能完成的“家庭作業”,現在實現了當場測試、當場批改。
記者看到,其中一道解答題為計算一只小球落地時的動能。答題開始,教室投影屏幕上,立即顯示出餅狀圖表,它即時、動態地反映出學生答題的正確和錯誤情況。試題做完后,系統自動計算出正確率,“正確答案為20焦耳,正確率為68%,錯誤答案主要集中在10和15焦耳……”楊娟老師當場批改作業,找出易錯知識點,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
在沒有運用“智慧課堂”前,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老師下課時布置作業,學生第二天交上來,老師批改后發給學生,第二堂課時再進行講解。“這種延時性讓師生無法互動、無法當場解決問題,但‘智慧課堂’實現了‘不隔夜’的作業批改,也提高了教學效率。”楊老師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說。
對學生來說,這種“智慧變革”帶來的諸多方便也讓他們受益良多,“將傳統課程和現代信息技術結合,不僅讓我們體驗到科技的魅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習效率。”學生薛志鵬說。此外,老師不用將板書抄到黑板上,學生再抄到筆記本上,個人學習系統里,每個老師的課件都可以隨時調閱、回顧。甚至自己做的每道題,特別是那些易錯的知識點,只要輕點“保存”,就可隨時溫故而知新。
上這樣的課,老師得先培訓
如今,一場以信息化為技術支撐的智慧變革正在南通一中校園悄然進行。成錦平,是這所學校的校長,也是教育部教育裝備專家指導委員會成員。在他眼里,以人的智慧創造校園智慧,以教育信息化推動學生的發展,是學校努力的目標。
在南通一中,師生通過身份證號和學籍號,在手機或電腦上登陸后,可以免費使用網絡,進入校園網,可訪問校園內的所有教學資源,比如學科資源、試題、試卷、電子教材等。
現在已使用的“智慧課堂”,即交互平臺,學校已建成了兩個。成校長說,接下來,學校打算在硬件環境上繼續完善,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要有一個pad,或者一臺筆記本電腦。目前,學校已有一半左右的教師通過了智慧課堂的業務培訓,越來越多的教師可以通過pad和學生開展互動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