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舉行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城市大腦·未來生活”分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透露了十年前的這個秘密。當時的依據來自對世博會參觀人流的精確推演,人工智能在其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十年前世博會場館的設計中,上海就曾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未來,上海應該成為“智慧城市”概念、理念和思想的策源地”。
未來城市長什么樣?吳志強透露了心中的“智慧城市”規劃和愿景。
四份手稿奠定 “智慧城市”架構
為了準備人工智能大會,吳志強翻出了四份手稿——那是十年前上海世博會園區設計的“智慧城市”底稿。底稿已泛黃,但在第一張圖中,“智慧城市”所應該具備的學習、感知、判斷、反應能力已被明確標注;在第四張圖中,“智慧城市”的底層、平臺層和應用層的設計理念已經成形。那時候,人工智能這個詞還沒走進世人的視線,但在設計者的心中,已經對“智慧城市”有了前瞻性判斷。
吳志強透露,2008年,他的團隊開始模擬2010年世博會參觀人流,以20厘米×20厘米為模擬單位,將園區劃分成22525個單元,基于25萬條市民大規模線上模擬參觀行為,構建參觀行為偏好模型,量化推演 20萬、40萬、60萬、80萬及100萬人流動態分布特征,為的是精準捕捉潛在踩踏事故高危場所:“中國館最初設置在黃浦江邊,因為從傳統規劃來看,無論是從上游還是下游望向世博園區,這里都是景致最美的‘聚焦點’,但我們推演發現,當人流密度超過一定數值,在江邊的人向前沒法出來,往后又‘退無可退’,非常危險。”正是因為預測到了危險,中國館的位置才最終做了改變。
在世博園區圍欄區域3.28平方公里內容納100萬人的模擬推演,正是吳志強實踐探索的“智慧城市”的第一個樣板實驗,也是后來他提出的“智慧城市”模型的雛形:“當時我就堅信,這套技術可以服務于我們的城市規劃。”
用30年樣本數據喂“城市狗”
過去十年間,吳志強與他的團隊不斷在這個模型的基礎上深入探索。他們首先在全世界范圍內進行城市數據挖掘搜集,收集了13810座城市的大數據,并用“智慧城市”的機器學習方式訓練“城市狗”(City-Go,城市走向)。
為了做測試,吳志強想了一個辦法,他們以1975年至2005年的30年樣本數據來喂“城市狗”,讓它們推演未來十年(2005年至2015年)的發展趨勢,當推演數據準確度達到 99%時,這些“城市狗”模型得以順利“畢業”,開始真正預測未來15年的城市變化,包括人口分布推演、城市形象推演、產業空間推演等。
“利用人工智能推演技術,不僅能讓我們知道未來的城市長什么樣,通過對該地區人群時空分布規律的分析,甚至可以推演出人們愛在哪里活動,并以此來推演該在哪里建醫院、哪一條路會擁堵,從而科學規劃路網布局。”吳志強說。
城市不是被動者,而是主動者
從今年開始,吳志強團隊全部進入人工智能城市的原型研發。他說,中國是世界上極少把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運營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寫入發展規劃的國家。我們正在用城市全生命周期的數據化推動下一代人工智能的發展,并全方位將其和下一代其他技術融合起來。
他認為,未來城市規劃需要跨媒體分析,地理信息和規劃圖紙等都需要用新的人工智能技術來推演,再按照需求把人的生產、生活、生態共享系統和規劃、設計、建造、運營系統進行匹配,創造人工智能城市的原形架構,最終落到不同的城市和土地。
“過去的城市設計是‘你認識城市’,未來的‘人工智能+城市’應該是‘城市認識你’。”吳志強正在籌建的“001號城市場景”是一個人工智能廣場,它可以記錄人們的數據,比如你是否曾經來過、你的基本特征,等等,并在適當時候針對不同情況做出相應的反應:“老人占多數時,綠化該怎么布置;孩子占多數時,游樂設施該如何擺放;周末年輕人增多,是否能啟動音樂會模式。城市將不再是被動者,而是主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