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是一個很復雜的系統,基礎設施建設、通信保障、大數據管理、數據安全等等,都在考驗政府決策者的智慧和決心,他們需要權衡各個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推動合作,打破行業壁壘。
據英國智慧城市媒體平臺SmartCitiesWorld報道,城市已經消耗了全球70%以上的能源供應,到2050年,將有65億人口生活在城市,比現在多出25億。而目前智慧城市仍處于初級階段,因此,建立起一個高效、可持續發展的智慧城市,勢在必行。
為了調查近年來智慧城市的發展現狀,以及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SmartCitiesWorld聯合飛利浦照明,在2017年8-9月期間,對全球150多位行業思想領袖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并于近日公布了智慧城市調查報告。
報告列出了全球排名前三的智能城市,并詳細分析了這三個城市入選的原因,同時也指出了建設智慧城市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以及智能技術實施過程中的建議。報告也清楚地表明,根據智慧城市在基礎設施、可達性、連通性和其他因素方面的潛力和現狀,必須為每個城市定制個性化智慧城市戰略。
三大智慧城市
報告指出,排名前三的智慧城市分別是:新加坡、倫敦和巴塞羅那,而這三個城市排名靠前的原因卻各不相同。
去過新加坡的游客,經常會說,他們覺得自己好像生活在未來世界。
這無疑與此次受訪者們的意見一致,在此次調查中,新加坡被評為全球最智慧的技術驅動型城市。在未來基礎設施設計和城市空間利用上,新加坡最為成功。此外,在公共紀律、透明度,以及政府對公共交通和住房等方面的有效監管上,均優于其他城市。
一位受訪者表示:“新加坡是智慧城市一個很好的例子,比如新加坡擁有前瞻性的基礎設施、智慧交通、智慧建筑、智慧環境,以及為了減少路面行人數量而建設的智能地下行人購物中心。”
作為智慧國家計劃的試點城市,新加坡應用物聯網為城市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捷,成為了智慧城市建設的標桿城市,但它的成功卻很難被復制。
一方面,新加坡自1965年獨立以來一直是一黨執政,所以能夠集中發力,迅速將重心聚焦到新技術和系統創新上。
此外,智慧國家下一次迭代中,可能包含多種傳感器的使用,例如監控高層建筑上亂丟垃圾現象、在老年護理中心記錄老年人去廁所的次數、監控在禁煙區域吸煙的行為等。而這樣的監控力度,在許多其他城市,政策上是禁止的,同時人們對政府的信任程度也相對較低。
No2. 倫敦:技術和伙伴關系的溫床
倫敦僅次于新加坡,排名第二大智慧城市,上榜理由包括它的開放性、對社區的關注和創業者形容的“技術和伙伴關系的溫床”。此外,倫敦的綠化方面備受贊譽,在此前的統計中,倫敦有3000多塊綠地空間,覆蓋了城市約47%面積。
與新加坡作為物聯網試驗基地不同,倫敦正在以獨特的方式嘗試各種各樣的概念。
No3. 巴塞羅那:政府給力
包括市長在內的政府高層的大力支持,積極實施各項有效舉措,推動和重新定義智慧城市,使巴塞羅那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也是其排名第三大智慧城市的一個原因。
這些舉措包括監測和優化能源消耗、智能停車應用程序等。通過實施物聯網系統,巴塞羅那創造了47000個就業機會,這是利用新興技術促進就業的一個很好的實例。此外,智能停車每年也帶來了額外的3650萬歐元?! “腿_那的成功,也從側面反映了其政府超強的執政能力:在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執行上,可以權衡各利益相關方的關系,促進各方的積極合作,加快發展速度,這也提升了私營企業的信心,并提高了市場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被提名的42個城市,表現出了顯著的文化差異,對智慧城市的定義和理解也不盡相同。有少數高管還暗示,建設智慧城市的現實和理想還有很大差距,還有現在我們所說的“智慧”的門檻還相對較低。 智慧城市的組成是什么
在這個問題上,達成了一個合理的全球共識,超過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認為,系統的互操作性是智慧城市最關鍵的組成部分,另有59.0%的人選擇了可持續性,尤其是在水和能源的使用方面,此外,全市聯網占57.0%、便捷交通46.0%、公私伙伴關系43.0%。
然而,在實現上卻是困難重重,有一半的受訪者認為,安全性是任何智慧城市都無法規避的難題,也有21%的人對隱私問題也抱有同樣的看法。
正是基于這種考慮,巴塞羅那和阿姆斯特丹發布了分布式公民所有數據生態系統(DECODE),據巴塞羅納首席技術官比亞介紹,該項目旨在開發實用的工具來保護人們的數據安全和數字主權。如果公民想要參與并信任智慧城市項目,比亞認為圍繞所有權和個人數據管理等問題,必須得到解決。
此外,建設智慧城市的基本要求也受到了關注,排在前三的分別是:開放/共享數據、公民參與、增強公民服務,在調查中,均獲得一半以上的支持率。
報告還指出,有很多發達國家,可能是為了通過建設物聯網達到智慧城市,卻將大量資金用于維持不再實用的基礎設施上。
【調查背景】
調查對象涉及的國家包括:美國、英國、俄羅斯、葡萄牙、印度、以色列、芬蘭、西班牙、德國、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亞、法國、斯洛文尼亞、日本、中國、比利時、捷克和羅馬尼亞。
分別來自政府部門、決策者、投資方、設備制造商、資產管理、服務提供商、網絡運營商、系統集成商等組織,角色包括市長、城市部門負責人、CIO、CTO、CDO、咨詢顧問、架構師等。
調查單位包括:達拉斯地區商會(美國)、沃達豐、布里斯班市議會(澳大利亞)、愛立信、IBM、丘博、約克市議會(英國)、BBC、諾基亞、思科、大曼徹斯特(英國)、環境部門(英國)、莫斯科城市(俄羅斯)、布里斯托爾市議會(英國)、紐約市政府(美國)、福特、巴塞羅那(西班牙)、倫敦交通局、高速公路局(英國)、EDF能源、T-Mobile、伯明翰市議會、SNCF、埃森哲、肯特郡議會、工程技術研究所、哈佛大學、特許測量師皇家學院(英國)、艾靈委員會(英國)、夏洛特市當局(美國)、亞特蘭大城(美國)、渥太華(加拿大)、華盛頓特區政府(美國)、柏林市議會(德國)和布拉格(捷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