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蘭城市規劃理論家帕特里克·格迪斯在《進化中的城市》寫到:“城市必須不再像墨跡、油漬那樣蔓延,一旦發展,他們要像花兒那樣呈星狀開放,在金色的光芒間交替著綠葉。”城市是現代社會高效獲取教育、醫療、衛生、就業等資源的場所,城市的發展讓生活更美好。不久前,海口、瓊海創文成功,榮獲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稱號。而三亞早在2015年就被住建部列為“雙城”“雙修”綜合試點城市。在“多規合一”“一張藍圖干到底”的規劃布局下,海南城市發展穩步推進,朝著加快建設美好新海南的目標不斷前行。
下一步,海南要建設更加智慧、更具“彈性的”海綿城市。早在2013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就提出“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的發展思路。具有“海綿屬性”的城市,能自如地吸水、蓄水、凈水和釋水,在防災減災和城市發展中具有更好的“韌性”和“彈性”。海綿城市是跨組織、跨領域和跨專業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服務機構、社會組織、市民等主體廣泛參與。因此,在智慧化海綿城市的發展道路上,要堅持“協同治理”的理念。
加強政府部門間的協同治理。協同治理有助于解決職能部門間的碎片化治理問題。為有效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的實施,減少部門間的溝通成本和協調阻力,可建立聯席會議制度,轉變各部門分割治理的舊有模式,將發改、規劃、水務、住建等部門整合在一起,明確權責,形成合力。多職能部門間的協作還可以有效地促進信息和資源的共享,提高溝通效度以及跨部門協作水平。此外,縱向上也可考慮成立垂直領導的市—區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海綿辦)系統,專司海綿城市建設的統籌協調、技術指導和監督考核。
完善項目實施的智慧管理。海綿城市的建設要積極運用智慧城市的大數據、物聯網和云計算技術,以獲取實時的數據搜集、水情監測和治理分析。在設計規劃環節,智能化手段能對規劃所需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對規劃方案進行模型模擬,對各方案的效果進行直觀顯示。在運行監管環節,智能化手段可以收集降水和排水信息,實時監測管網堵塞情況;可以檢測水循環系統,提高雨水利用率;還可以用遙感技術對城市地表水污染總體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在積水利用環節,可應用源分離排水技術,從源頭上分離黃水、灰水、褐水,在末端進行分類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形成再生水和有機肥料,實現污廢零排放。
促進社會資本的融入參與。海綿城市是城市轉型發展的系統性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及后續管理和維護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單純依靠政府的財政支持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就需要調動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優勢,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海綿城市建設運營模式。《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也提到,“區別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的經營性與非經營性屬性,建立政府與社會資本風險分擔、收益共享的合作機制,采取明晰經營性收益權、政府購買服務、財政補貼等多種形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海綿城市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特許經營等模式,穩妥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海綿城市項目建設,可以有效緩解政府財政壓力。此外,通過將非核心服務的管理和運營外包,以及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還可以提高項目運營的專業化程度。
鼓勵市民反饋交流。市民是城市建設與發展的服務對象,要調動市民參與海綿城市建設和治理的積極性。因此,要出臺相應機制保障公眾參與的權利。在規劃管控階段,保障市民在“兩證一書”發放環節發表意見的權利;在設計階段,鼓勵設計人員及時與業主溝通,加強設計方案的可行性;在環評公示階段,積極聽取吸收居民反饋和意見;在運營維護階段,鼓勵公眾行使監督權利。政府要完善數據公開制度,并通過駐場工作、實地勘探、走訪座談,保持與公眾的交流互動,能夠讓企業、社會組織和市民更清晰地了解海綿城市的規劃與建設。
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的研究培訓。要積極學習全國30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的經驗,組織相關人員實地調研,參加專題培訓班與交流會。同時,要重視吸引國內外科研機構和專家參與海綿城市建設工作,充分發揮高校、規劃院、智庫等科研機構的專業性優勢,為海綿城市的規劃、建設和管理等提供智力支持。此外,還要走出去,學習美國“低影響開發”、英國“可持續城市排水系統”、澳大利亞“水敏城市設計”等城市雨洪可持續發展理論、技術和管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