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潔有序的城市環境 (記者 焦世聰 攝)
智慧城管管理系統手機終端(截圖)
智慧城市管理指揮中心
30多名專業信息采集員分布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工作人員通過指揮中心的大屏幕可同步監測;井蓋、路燈等每一個城市部件都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編碼;信息采集員利用手中的智能手機,可以隨時隨地將圖片、文字等信息傳輸回指揮中心……這便是臨河區智慧城管指揮中心的工作日常。
走進臨河區智慧城管指揮中心,200余平方米辦公區劃分為指揮中心、機房、員工休息室三個功能區域。24塊高清液晶顯示屏組成的大屏幕,實時反映著臨河城區各個區域的實時動態。屏幕前方設置有32臺計算機,智慧語音分配系統1套,小廣告警示尋呼系統1套。16名指揮員在計算機前實時監控50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區,并對各類信息進行分類處理。
“城市是市民的城市,城市管理是在為市民管理城市”,臨河區智慧城管指揮中心在這一先進理念的推動下應運而生。以建設全自治區技術領先、功能先進的智慧城管指揮中心為目標,按照“頂層設計、分步實施”的原則,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物聯網等先進技術,通過多網融合、全面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服務,臨河區先后建成了三大平臺以及一整套拓展應用共57個系統,并預留其他7支執法機構的端口,為廣大市民提供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全方位的服務,實現全方位覆蓋、全過程管理、全社會參與的城市綜合執法新格局,讓“以人為本”不再是一句空泛口號。
打造智云平臺
實現城市管理精細化
在臨河區50平方公里范圍內的生活版圖上,第一大平臺——基于云架構的智云平臺融合了全時空大數據,構建了城市網格圖、實景數據庫、管理部件庫、監控視頻資源庫、案卷庫、執法機構和人員庫、特殊車輛資源庫等分類數據庫,市政公用設施、園林綠化、交通設施、建筑物等城市部件都可以通過坐標定位、編碼入庫,在城市地圖上進行標定及確權。形成城市管理的責權清單,實現城市管理精細化。
同時采集建設了臨河區道路實景影像和無人機拍攝的臨河區空中全景。通過實景影像實現廣告牌的測量,通過不同時期的空中全景,可以實現對違章建筑的記錄與比對,體現與記錄臨河區城市管理的每一個點滴變化。
在GIS地理信息平臺基礎上,智云平臺還解決了臨河區建立的大量視頻資源應用問題,通過與GIS地圖結合,實現集中監控,在地圖上點選某一條街,能夠直接調取周邊攝像頭的圖像,實現利用多路視頻集中對某一區域進行集中監管。針對城市里的監控盲區,可以利用車載流動攝像車和監督員的手機攝像頭補足空白,力爭實現城市管理無盲區、無死角的目標。
同時智云平臺最核心的功能就體現在城市管理預警、城市服務推動等大數據挖掘、分析服務上。例如,在陰雨天,智云平臺可以獲取到的積水點位,提供給排水、環衛相關部門進行處理,同時通過多次雨后積水點位疊加分析,發現積水呈線狀分布。結合地下管線數據分析后,發現是排水管線淤滯,平臺據此就可判斷排水管道是否老化,將這些數據可提供給排水部門進行排淤,也可提供給規劃部門,納入到城市建設規劃方案中,形成良好的區域聯動機制。
用好智信平臺
推進城市管理高效化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第二大平臺智信平臺,實現全移動辦公,幾乎可以連接到城市管理的一切人和事件!有效解決傳統城市管理存在的信息不及時、管理被動滯后、職責不清等問題。處置觸角可以延伸至一線處置人員,領導交辦、督辦更方便、快捷。
在日常工作中,城管監督員發現城市管理問題,通過智信進行拍照、定位上報問題到指揮中心,指揮中心的受理員收到問題后,通過查看照片及問題詳情位置等信息,確定符合立案標準后,即刻派單給相應的執法中隊,執法中隊執法人員手機會收到案卷提醒,然后打開智信查看問題情況及位置后,立即趕往現場進行問題處置,處置完畢后將處置結果拍照上傳到指揮中心,指揮中心通過比對問題處置前后變化照片確定符合結案標準進行歸檔結案,如仍未解決則進行二次派遣,直到問題處置完畢。通過這一閉環流程,提高問題處置效率,使臨河區的市容市貌、環境衛生、街面秩序有了很大的改善。 同時也有效解決了傳統城市管理存在的信息不及時、管理滯后、職責不清的問題。
完善執法平臺
確保執法行為規范化
第三大平臺就是智慧執法平臺,即為所有的城管執法人員配置了執法終端,平臺通過視頻系統,實現對執法人員現場執法情況的實時監督,即對執法人員進行實時定位,對其執法軌跡進行全程監督。確保執法行為規范、案卷辦理的各個環節合法、合規。智慧執法平臺主要實現對執法現場監督的實時性、過程監督的全面性、結果監督的公正性。
通過使用無人機對重大執法事項的執法前、執法中、執法后進行全過程、全視角的紀錄,有效解決了單兵執法記錄儀和其他記錄設備存在的視野范圍窄、拍攝存在死角的局限性。這一創新舉措讓臨河區成為全自治區率先引用無人機對街路秩序、路燈及樓宇亮化、流動商販、規劃管理等進行無縫隙監管的城區,凸顯城市全視角管理模式。
拓展應用
延伸服務便民利民
為了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促進城市管理精細化,平臺在建設之初就確定了以智云、智信、智慧執法三大平臺為主的基礎上,積極開發一批拓展應用為輔的便民利民舉措不斷推動智慧城管平臺向深入發展。
物聯網技術的運用除了對城市市政公用設施實時監測外,更起到了有效避免因公共設施丟失、破損造成人員傷亡的事故。以智慧井蓋為例,在智慧城管平臺屏幕,手機APP上顯示的是智慧井蓋安裝位置,一旦井蓋發生移位、破損、淹沒,智慧城管平臺受理員手機就會收到報警信息,通過報警信息確定井蓋的具體位置;報警后快速鎖定關聯的城市監控探頭,進行問題初排查,確定報警屬實后,通過智慧城管平臺進行問題受理、立案、派遣并推送消息到相關處置人員的智信APP,處置人員通過地圖定位及問題描述,第一時間趕往現場并及時對問題進行處置。
“市民通”APP
讓每個市民都能成為“城市管家”
規范整合了公眾參與城市管理的渠道,打造了智慧城管惠民便民服務平臺 “市民通”手機APP,市民只需安裝市民通軟件均可登錄系統進行上報、投訴、咨詢、查看城管新聞等操作。可以隨時將發現的城管問題、投訴建議、問題咨詢、文明事跡等內容通過“市民通”上報到智慧城管中心。收到市民上報的問題后,智慧城管中心可以及時回復、反饋市民,實時處理問題;市民則可通過“市民通”及時查看智慧城管中心處理后的回復意見及咨詢、投訴處理建議。
市民除了通過手機APP可以實現城市管理問題隨手拍,還可享受便民繳費服務,可以輕松實現找廁所、租用公共自行車等功能。此外,市民可通過12319舉報投訴熱線、“臨河微城管”微信公眾平臺互聯網新模式,參與到城市管理當中,如實舉報城市管理問題的,還有積分獎勵。市民在個人信息中不僅可以綁定個人的姓名和電話號碼,還可進行積分管理,進行積分兌換和查看積分明細以及兌換的記錄。
這些功能的開發,讓所有的智能化應用都能更好地服務群眾,完成了城市管理由原來的管理型向服務型的轉變,實現了“城市管理,全民參與”的城市管理新格局。
據了解,從2017年1月到目前,智慧城管指揮中心已累計接收信息采集員、群眾各類舉報信息40000余條,辦理、派遣任務38000余條,處理率達95%以上;“臨河微城管”微信公眾平臺關注用戶2731人;網上辦結行政處罰案件360余件;辦理公共自行車租賃卡4930余張,日租車量達2000輛次,總租車數量達157519輛次;協助管區中隊處理渣土車、水泥罐車沿街遺撒案件5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