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市治理擔當著解決城市問題、提升城鎮化質量、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使命。6月24日,“城市發展與城市治理”高端論壇在滬召開,與會學者圍繞城市規劃與治理方式的現代化、城市治理的文化向度、城市發展與治理難題等議題進行了交流對話。
“以人為中心”
城市問題是當下中國社會結構轉型過程中的核心問題之一。在《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楊揚看來,中國的城市問題既有世界的普遍性,也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對于當下中國城市問題的研究,不僅具有改寫世界城市史的可能性,也具有破解當下城市研究理論瓶頸、為現實提供指導的緊迫性。因此,城市治理迫切需要不同領域的理論研究者和實務工作者共同參與。
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院長文軍表示,在當前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高速變化的大背景下,城市作為現代社會中的經濟“增長機器”,正在迅速催生中國的“都市奇跡”。在這類城市內部,“非均衡發展”成為典型特征,城市原有的一些整體形態正在被各種力量所分裂,這無疑給城市治理帶來了新挑戰。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認為,城市治理的趨勢是構建“有溫度的城市”。從“人文城市”建設角度來看,既要認真研究導致城市“不溫暖”和“冰冷”的病理和根源,也要明辨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人文思想資源,為把城市從日趨機械、呆板、無情的形態中解救出來提供思想武器。
文軍建議,改變物質化和技術化的城鎮化和城市治理路徑,重新確立城鎮化的“社會—文化”意義,重新發現城市治理的“社會—文化”邏輯?;貧w到“以人為中心”的城市治理和服務中去,將服務型治理和治理型服務結合起來。
健康、協同、可持續發展
人工智能技術的跨越式發展給社會、文化等領域帶來了全景式變革,正在開啟人類歷史的新階段。清華大學社會創新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崗認為,城市治理面臨著如何合理利用人工智能的挑戰。人工智能的廣泛使用將重構城市人群就業結構,繼而為人們的社會生活帶來挑戰。與此同時,網絡空間快速生成與倫理規約空間建設滯后的矛盾,影響著新時代道德生活。
張成崗認為,在全球范圍內,技術創新迅速與經濟增長緩慢之間存在矛盾,社會老齡化和人口爆發性增長并存,由此產生的就業困境對社會經濟增長也將造成巨大影響。面向未來的城市治理需要在正視這些問題的基礎上,推進城市健康、協同和可持續發展。
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在世界范圍內是前所未有的,中國的新型城鎮化需要考慮城市與鄉村、現代與傳統、經濟全球化與地方性的結合與平衡。張成崗認為,城鎮化應將頂層設計與實際行動相結合,著力解決發展失衡、治理困境、數字鴻溝及分配差距等問題。城鎮化還應服務于包容性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目標,促進網絡空間與現實空間的深度融合。
精細化管理城市
“破解城市治理存在的難題,其根本在于在人口增長過程中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達到城市管理的精細化。”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任遠表示,城市信息系統的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務水平的提高,對城市的精細化管理非常重要。相關部門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大數據信息,提高城市人口信息系統的動態性和及時性。
華東師范大學社科處處長吳瑞君認為,研究大城市隨遷老年人口的社會融入問題有助于探索城市治理實踐。城市治理應面對不同人群的需求,包括老年人口,根據不同群體的城市內部和外部的社會支持狀況尋求治理策略。
社區治理是城市治理的一個重要維度。《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副主編王浩斌認為,當前社區治理的三種模式——“政府管理”、“居民自治”、政府和社區居民“合作治理”存在溝通不暢、協調不順、監管不到位等問題。社會化媒體可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幫助,這樣不僅可以通過電子政府的形式,建立起城市“網絡公共服務平臺”,增進政府與居民之間的溝通協調,還可以打破區域局限廣泛凝聚相鄰社區居民,建立起具有情感聯系的“城市精神家園”。同時,政府可通過利用社會化媒體的大數據資源更好地進行監管和服務,及時把握和回應社會熱點問題。
此次論壇由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城市發展研究院及《華東師范大學學報》編輯部聯合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