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上海將有更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信息化應用涌現,從而初步建成以“泛在、融合、智敏”為特征的新型智慧城市,成為國際“數據經濟”樞紐城市。昨天,上海借“智慧城市體驗周”開幕之機,正式向媒體介紹了新制定的智慧城市“十三五”規劃:屆時,本市家庭網速將再提升一倍,全市公益性WiFi接入點數量將是現在的4倍,信息服務業規模將翻一番。
在整個城市的量級和視野下推進“互聯網+”,使得信息化與社會、經濟各個方面深度融合,這是上海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特征。從2011年開始,在市委、市政府的重點推動下,上海實施了兩輪“智慧城市三年行動計劃”,根據國家權威機構評測,上海在全國信息化排名中已連續三年位居第一。
市民“獲得感”最高的,是交通、醫療等領域,因為這些領域深深烙上了“智慧”印記,相應的市級信息化平臺幾乎成為智慧城市領域的“新上海地標”,比如:上海“醫聯工程”和市民健康網,目前存儲的就醫記錄超過40億條,覆蓋7000多萬患者,是全球最大的健康大數據平臺;智慧交通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經過多年建設,目前可完整提供坐車(公交)、開車、停車等全方位的出行信息;在食品監管、環境應急、社區治理等領域,智慧城市的推進顯著提高了城市管理的精細化,在上海的食品安全可追溯平臺上,目前已包含1萬多家企業的3000多萬條信息供市民查詢,由此萌發出了一個社會協同、多元共治的管理體系。
根據上海智慧城市建設的“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上海將以智慧生活、智慧經濟、智慧治理、智慧政務等為重點,進一步完善智慧城市框架,瞄準網絡泛在、應用融合、服務智敏這三個主要特征,打造新型智慧城市,使得全市信息化整體水平繼續保持國內領先,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
在基礎設施方面,家庭光纖用戶平均接入帶寬屆時要達到每秒100兆,平均下載速度要超過每秒25兆,全市的i-Shanghai公益性WLAN接入場所要達到4000個;在數據資源和信息化創新體系建設方面,政府數據公開網站提供的開放數據集要達到5000項(是現在的5倍),數據交易規模國內領先;在打造新經濟形態、激發創新動能方面,“十三五”時期末,上海的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年營收規模要跨過“萬億元”大關,大數據發展水平要邁入國際先進行列,擁有50家以上的大數據龍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