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智慧城市建設及安全保障”論壇上,中央網信辦信息化發展局副局長曾宇表示,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武漢市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未來分級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時,將吸取武漢經驗。
武漢市網信辦主任黃長清在論壇上發言,介紹武漢作為國家首批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城市,近年來大力推進信息基礎設施、應用體系建設和支撐性產業建設經驗。
打牢基礎光纖覆蓋400萬戶
基礎設施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根基。武漢市建設智慧城市的第一步就是在網絡基礎設施、感知基礎設施、云計算基礎設施和地理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下功夫。
據介紹,該市光纖到戶覆蓋規模達400萬戶,正在進行百兆寬帶升級;已完成1000多個公共場所的WiFi熱點建設,實現主要公共區域公益免費wifi全覆蓋,接入帶寬不低于20M,覆蓋水平國內領先。已實現農村行政村光纖網絡全覆蓋,城區80%以上寬帶用戶接入能力達到100兆。
通過實施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對200多萬輛車安裝了電子標簽,并在校園、社區、游樂場所、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停車場的門禁管理中延伸應用,形成車聯網雛形。
在云計算基礎建設方面,武漢市已經建成國內首個位置源數據中心,初步實現了地理空間信息的“智慧感知、智慧分析、智慧服務、智慧決策”。建設中的武漢超算(數據)中心,初期將達到1PF(1000萬億次/秒)、10PB(10P存儲)的服務能力,通過云計算、超算等重大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形成電子信息產業聚集區。
抓住痛點破解交通環保難題
黃子清介紹,武漢市建設智慧城市,就是要找準群眾“痛點”,用信息化破解城市發展難題。
為緩解交通擁堵,該市建立了“易行江城”智慧交通系統,集成行車停車誘導、車駕管服務等40多項功能。一方面,交管指揮中心對城市擁堵,可實時調度,民警及時就近處置,縮短擁堵時間;另一方面,司機可通過“易行江城”APP和道路行車誘導屏,了解實時路況,合理計劃行車路線,既避開堵點,又減少堵源,共治共享。“云端武漢·交管”在去年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獲“最受用戶喜愛公安服務獎”。
該市運用PM10、PM2.5的源解析成果,建立智慧工地系統,對全市342個重點工地的粉塵、溫濕度實時監測,一旦超過國家標準值系統就自動報警,監控中心可遠程掌握超標工地、及時調度處理。城管部門還采用北斗定位技術,在渣土車上安裝智能監控設施,實現重量、高度、密閉、車速、線路、車凈“六控制”,改變渣土運輸沿路拋灑現象。
實時監控確保城市網絡安全
建設智慧城市,網絡信息安全至關重要。武漢市一直注重構建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已實現對該市數千個互聯網網站進行實時安全監控,可進行7×24小時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安全監測,對發現的安全問題及時進行預警和處置。
針對大數據帶來的個人隱私安全威脅,該市推動出臺保護網絡信息安全和個人隱私等方面的制度規定,建立由數據使用者承擔公民隱私安全保護的責任體系。
據介紹,推進智慧城市建設與該市產業發展已形成良性互動。2015年,該市電子信息產業產值1780億元、電子商務交易額4135億元、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收入1006億元,均增長兩位數以上。
鼓勵創新破冰政府部門間壁壘
智慧城市建設不僅僅是工程技術應用,更涉及城市治理理念、機制體制等深層次內容,需要從思路、理念、管理、應用等多方面開展創新。武漢市在鼓勵示范創新方面也走在全國前列。
該市政務云建設涉及全市41個委辦局近800項共享交換服務事項的清理、確認和登記,如按照目前全國通行的做法,需要先建大規模的數據中心。只要一上硬件,不僅投資過億,而且會造成數據中心與實際應用脫節。該市充分利用云計算的技術優勢,采取“邏輯集中、物理分散”建設方式,僅投資500余萬元,就完成了項目建設,成功破冰政府部門網絡互通、數據共享,為下一步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發展大數據產業奠定了良好基礎。該市還創造性地運用互聯網“免費模式”,有效整合政府部門和漢口銀行資源,市財政不花錢,就建成了“云端武漢·市民”、“云端武漢·企業”等政務服務云平臺。
智慧城市建設是一項涉及各行業領域的龐大的系統性工程,涵蓋現代城市治理方方面面,但現實中難以面面俱到。武漢市采取由易到難,在全國首創試點示范先行突破,再全面推廣復制的做法,自2011年起,在該市廣泛組織實施并公開征集智慧城市試點示范項目,并對遴選出的47個優秀項目授予“武漢市智慧城市建設示范項目”稱號,以此帶動社會各界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的積極性,取得了良好效果,被媒體譽為“武漢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