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IBM提出智慧城市理念Smart City,從智能建筑(SB)、智慧城市(SC)到最終的智慧地球(SE)概念。從2010年以來,各個城市相繼提出建設智慧城市,例如智慧武漢、智慧上海,廣東省內包括智慧天河、智慧蘿崗、智慧南沙等,智慧城市成為全國建設的熱點,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于2013年1月和7月開展兩批共計193個智慧城市試點,具體包括76個省會城市/地級市,75個城區、縣及縣級市,34個新區和8個鎮。
智慧城市緣何概念多,落地少?
一是誤把趨勢當項目。智慧城市是一個總體的概念,是一個發展的必然趨勢,并沒有一個開始和截止期,如同當年提信息化、現代化一樣,沒有說哪天就干成的,二三十年過去了,還在努力,智慧城市亦如此。
二是數據獲取難。智慧城市是建立在全面充分的大數據基礎上的,來自城市各個角落、各個層面的信息交互起來、分享起來,才能夠實現數據的挖掘,這是智慧化的關鍵步驟。因此,對所有智慧城市的建設者來說,政府的數據開放是成敗的一個關鍵,但到目前為止,這個問題并未得到有效解決。因為這已不完全是技術性問題,更是城市管理思想問題,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就必然有中國的特色和需求。還有就是,政府各部門對開放和共享數據不太積極,也是不愿對部門利益和權力的放棄。
三是資源整合難。各主管部門往往各自為政,按照自身職責范圍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看似合情合理,實則問題很多。因為各部委對于智慧城市的建設思路、標準和政策意見各有側重,各部委的智慧城市建設要求到了地方后,地方政府就很容易因為面對標準規范的不同而難以判斷和選擇,而且一些地方原有的部門間協調機制也會被打破,統籌難度加大,各部門齊心協力和資源整合就成為難題,這往往就造成我們看到的互相推諉扯皮的消極現象。
四是投資過大,資金難。餅畫大了難啃下。一般都會提出一個巨大的投資,可能遠超出一個城市的財政承受力,設計也面面俱到,林林總總,智慧城市如同一個框,什么都往里裝,結果容易竹籃打水一場空,令人無從下手。發改委在《關于同意深圳市等80個城市建設信息惠民國家試點城市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指出,國家將為試點城市提供資金支持。《通知》明確了國家將采取“后補助方式”支持信息惠民國家試點城市建設,而且各城市獲得財政支持的多寡與其考核驗收結果直接掛鉤。在公布了智慧城市試點之后,在住建部的牽頭下,國開行提出為相關項目提供不低于800億元的投融資額度,之后又有兩家商業銀行作出承諾,表示將提供不低于國開行的授信額度,支持智慧城市建設。另有其他投資機構也在2013年4月初簽訂了2000億元的投資額度。
五是缺乏頂層設計,缺失統一協調。誰都搞不清到底該怎么做,缺乏標準,如同瞎子摸象般去描述,誰都說摸到智慧城市了,實際都是一小部分,以致共享互聯很難實現,政府會覺得不靠譜,不敢下決心。智慧城市頂層設計應從從上往下設計,而工程實施應從下往上實施。
智慧城市涵蓋各個行業、各個專業技術領域,包括智慧交通、智慧電力、智慧醫療、智慧政務等,智慧地球更是遙遠的事,因此只能從大的目標方向上提要求、做頂層設計,智慧城市應是智能城市、平安城市、綠色低碳城市,生態城市。
反過來,一些小城市,如廣東揭陽:從智慧園區入手,根據揭陽的經濟、工業特點,根據智慧城市的上述大目標,提出建設20個各具地方特色的智慧城市產業園區。揭陽采用“產業向園區集中、園區向城鎮集中”模式,初步形成20個區域產業特色鮮明、創新集聚效應明顯、產業鏈條配套服務完善的產業園區,具備良好的產業發展基礎。其中包括中德金屬生態城、揭東經濟開發區、大南海石化工業區等。所以,在智慧建筑與智慧城市間增加一層智慧園區(或社區)從智慧園區入手,與工程應用相結合,或許更容易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