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國城鎮化人口占全國人口比例歷史性達到并超過50%。預計未來15-25年,中國將新增3億左右的城市人口,百萬人口以上城市將從百余個增至220個左右,千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將從6個增至10個,預計新增建筑面積40億平方米。
這是近日在浦東舉行的“2016國際智慧城市博覽會暨全球智慧城市高峰論壇”上傳出的信息。中國在新型城鎮化建設大潮中該如何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專家學者帶來了最新觀點。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周成虎認為,中國未來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需要“戰略大轉移”:一是由“三高一低”的粗放型城鎮化發展模式(高資源消耗、高碳排放、高環境污染,低綜合效應)轉變為“三低一高”的集約型城鎮化模式( 低資源消耗、低碳排放、低環境污染,高綜合效應);二是由“一步到位”轉向“分步到位”,由激進式城鎮化轉向漸進式城鎮化;三是由誘發“負效應”轉為釋放“正能量”,由被動城鎮化轉為主動城鎮化;四是由“官至上”轉為“民至上”,由政府主導型城鎮化轉向市場主導型城鎮化;五是由“地為本”轉為“人為本”,由土地城鎮化轉向“人地和諧”的城鎮化;六是由“坐小汽車”轉為“騎自行車”,由數量型城鎮化轉向質量型城鎮化。
國務院參事、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仇保興認為,當前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應著重治理各種“城市病”,防止成為“空智慧、白智慧、亂智慧”,防止被一些打著高科技的企業綁架變成單純的“商業品”。
仇保興主張,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應注重“公共品”(即將一種商品的效用擴展于他人的成本為零,無法排除他人參與共享)的營造,而節能減排(綠色低碳)型智慧城市應成為中國智慧城市的主流。
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認為,大數據正在成為“城市診斷”的利器,而通過大數據對城市進行診斷,已成為智慧城市設計的必要步驟。但中國智慧城市建設,不能單純依靠技術推動,而要以問題解決模式加以推動。
中國信息協會副會長胡小明認為,封閉的智慧城市建設會被社會邊緣化,“開放、共建、共享”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在他看來,創新城市不是被規劃出來的完美城市,而是并不完美但充滿創新活力的城市。
“2016國際智慧城市博覽會暨全球智慧城市高峰論壇” 由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和同濟大學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