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免费一级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智慧城市產業動態 → 正文

由智慧城市建設看我國科技體制存在的問題

責任編輯:editor005 作者:周玲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6-05-04 13:58:39 本文摘自:中國節能在線

本文闡述了智慧城市建設和國家科技體制間的關系,通過分析我國智慧城市的建設現狀,總結出當前的智慧城市建設存在技術支撐不足、"信息孤島"、創新人才缺乏等發展瓶頸。隨后,本文通過深入分析這些發展瓶頸的背后成因來揭示我國現有科技體制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智慧城市的由來與內涵

伴隨著全球城市化的發展,智慧城市建設已經成為了國內外的熱點話題。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源于IBM公司,IBM公司為了應對2008年的金融危機,首先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作為公司的戰略方向。這一理念迅速引起了世界關注并成為各國應對金融危機、復興經濟的重要戰略。而"智慧城市"理念的出現,則是對"智慧地球"的具體化。城市作為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其在振興經濟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智慧城市也就成為智慧地球的必然發展趨勢。

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是運用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的科學信息技術作用于交通、醫療、安全、環境等各個領域來改變政府的管理方式、企業的運行方式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從而能夠以更高的效率對社會的各種需求做出反映,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二、智慧城市與科技體制的關系

智慧城市建設在既有的科技體制下運行,與科技體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城市的崛起打破了傳統的社會結構,將人類從以血緣和地緣為紐帶的農業社會中解脫出來,走進了以利緣和業緣為紐帶的工業社會。這種轉變背后的助推之手就是科技的創新與進步。科技的進步促進了城市的產生,并為城市的不斷壯大與發展提供養料。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科技創新已經成為了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而智慧城市作為城市發展的一個更高層次,是一個更加復雜而又開放的系統,它的建設不僅需要物聯網、云計算等新興科技力量的支撐,同時還需要一個健全而又充滿活力的科技體制作為后盾,從而能夠更加有效地改變城市傳統的資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城市資源。因而智慧城市的建設離不開科技力量的幫助和科技體制的支撐。

三、我國的智慧城市建設現狀分析

近些年,"智慧城市"已經成為了我國城市建設的熱門話題。截至2012年底,我國已有154個城市提出建設智慧城市,41個地級以上城市在"十二五"規劃或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建設智慧城市。①智慧城市的建設給經濟發展帶了巨大的產業前景,尤其是它的支撐產業--物聯網產業正在經歷著一次跨越式的發展。截至2012年,我國的物聯網產業規模已經達到了3650億元,它的發展不但提高了社會的信息化水平,同時也催生了智能交通、智能醫療、智能養老等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現,為人們的工作、出行、交往帶來了巨大便利。

然而,隨著智慧城市的不斷發展,許多潛在的發展瓶頸也開始凸顯出來。首先,是"信息孤島"的隱患。許多城市在建設智慧城市時缺乏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各級政府、各個部門只負責建立自己所需的數據庫和信息系統,而不考慮系統間的整合問題。例如人口數據庫的建設,計生部門、公安部門、民政部門等都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系統,但系統間缺乏統一的接口,導致數據無法進行整合與共享,從而形成了許多"信息孤島"現象。

其次,是技術支撐不足的問題。智慧城市的建設依賴于海量的數據信息,這些信息的獲取就需要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世界領先的信息技術的支撐。但是在這些前沿性技術方面,我國的掌握能力始終有限。我國的數字城市以及物聯網建設起步較晚、時間短,與國外的發展有一定的差距。在"云計算"方面,盡管聯想、中國移動等眾多的國內企業已經開始研究和推行,但因為沒有掌握核心技術,所以更多地只是在學習國外技術的基礎上加以改進,而沒有自創性的技術。這種局面勢必會對城市建設中的信息安全與保護帶來很大的隱患。

其三,是智慧人才缺乏的問題。智慧城市的建設既需要懂技術的專業型人才,也需要懂經營和城市建設的復合型人才。然而,我國當前的高等教育無法保證這類高層次優秀人才的充分供給。據統計,我國當前的專業技術人才總量已經超過了5550萬人,但是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只占到了11%,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產業經濟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電子科技、城市規劃等專業人才的緊缺,已經成為了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大瓶頸。

四、由智慧城市建設看我國科技體制存在的問題

從上述的現狀分析可知,我國的智慧城市建設在帶來正效應的同時也凸顯了一些不容忽視的發展瓶頸。這些瓶頸的產生離不開現有的科技體制背景,它們的產生正凸顯了現有科技體制存在的一些問題。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微輕宏"的職能定位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科技體制經歷了從政府包辦科技到政府引導科技的轉變。在這次改革中,政府采取了分類撥款、合同制等一系列的措施,加強了科研機構與市場的聯系,促進了科技和經濟的結合。但是,此次改革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科技體制存在的問題,現有的管理模式仍然受計劃經濟時期的影響,行政色彩濃厚、管理范圍過寬、內容過細、方式過于剛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科技管理部門在改革中沒有徹底分清市場與政府間的界限、明確自身的職能定位,將精力過多地放在對具體項目的微觀控制上,而忽略了宏觀指導的重要性。這一方面遏制了科研機構的自主創新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國的科技發展缺少標準化。

科技發展缺乏標準化在智慧城市中的表現就是 "信息孤島"的產生。由于各個不同的企業都擁有自己的一套技術方案,彼此之間缺乏統一的規劃和接口,從而導致企業之間無法實現資源共享,出現了許多業務重疊的情況,而整個產業也無法降低生產成本,實現規模化的生產。此時,就需要政府部門進行頂層設計,為整個行業統一標準。然而,由于我國的科技管理部門缺乏明確的職能定位,更多將管理重心地放在項目個體的運行上,從而忽略了建立行業標準、技術標準的重要性。這就是當前我國智慧城市中存在大量"信息孤島"隱患的重要原因。   (二)、力量分散的創新局面

建設智慧城市的最終目的是滿足人們的各種物質文化需求。它是一項史無前例的工作,建設的過程勢必會被各種問題侵擾。無論是城市空間的規劃、交通擁堵的緩解,還是自然災害的應對、危機事件的處理等等都會遭遇新的困難、面臨新的挑戰。這就要求智慧城市能夠以科技為助力,保持持久不歇的創新能力,來適應各種新變化、迎接各種新挑戰。

創新作為科技發展的重要動力,是在整合多方面的資源和信息的基礎之上形成的,因而創新的產生需要在政府部門、科研機構、高校以及企業等各個主體之間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以促進信息的交流和資源的共享。然而,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科技體制遵循市場化的改革方向,權力下放,給予各部門一定的自主決策權,這一方面調動了各部門的積極性,但同時也產生了各自為政的危害。部門之間、行業之間、地區之間條塊分割鮮明,彼此之間缺乏互動和聯系。一些科研項目立項不考慮企業的實際需求,成果評價也不考慮市場的接受,從而形成了研究部門和生產部門相互脫節的局面。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科技資源的整合,造成"創新斷裂",致使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難以得到提高。

當前,科技創新能力的薄弱已經成為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個短板。由于缺乏核心技術,許多城市不得不花大錢購買國外的先進設備,更有甚者依賴國外廠商來建設重要領域的信息系統,這勢必會對城市的信息安全造成威脅。以智能交通建設為例,智能交通已經成為國內城市打造智慧城市的一項重點工程。北京、南京、深圳、蘭州等多個城市紛紛規劃投資幾千萬甚至上億資金來提升智能交通。然而,目前智能交通市場中的高端產品多數是由國外生產的。在發展最為迅速的智能導航產業中,80%的高端專業測量接收機和測向接收機、60%的授時接收機以及90%的航空導航接收機均為國外廠商生產。②由于缺乏自主創新能力,部分國內廠商只能對外購買技術、進行來料加工,這大大提高了智慧城市建設的成本,使得核心技術的缺乏成為了智慧城市發展的又一大瓶頸。

(三)、"后繼乏力"的人才培養

智慧城市的建設具有很高的人才要求,既需要懂技術的專業型人才,也需要懂經營和城市建設的復合型人才。然而,在目前的科技體制之下,我國的科技人才培養力量不足,無法將人口數量優勢轉化為人才質量優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對基礎科學的不夠重視。基礎研究是提高原始性創新能力、積累智力資本的重要途徑,對培養創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它本身的市場應用價值不高,卻能夠培養科學家、為國家儲備高水平的科研人才。然而,我國當前對基礎研究的重視程度還有待加強。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2012年全國用于基礎研究的經費支出為498.8億元,只占到了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支出的4.8%。③而且,作為基礎研究主要基地的高校近年來也出現了一些片面追求重大科技項目、忽視基礎研究的現象。這勢必會影響我國基礎研究的發展,同時也不利于科技人才的培養。

其次,是科技人才評價機制的問題。在現有的科技體制框架內,科技人才的評價方法比較單一,普遍采取"一刀切"的形式。許多科研機構只將人才的評價與論文、項目和經費數量等掛鉤,這不僅無法反映人才的綜合能力,也不能客觀、準確地反映不同行業、不同職能的實際狀況。而且,一些評價活動往往會摻入"經濟因素、政治因素"的考量,致使評價結果有失公正,無法對科技人才起到正向激勵作用。

其三,是人才流動的限制過多。我國當前的人才管理制度仍然帶有計劃經濟時期的色彩,一些企業以及科研機構對人才流動的限制較多、管理過死,不同所有制之間缺乏人才的有序流動。由于人才的市場功能還不健全,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無法得到有效發揮,致使不同地區、行業和部門之間還存在著人才分割的現象,這就非常不利于知識與信息的交流共享,也不利于科技人才的培養。

正是上述的原因造成了當前我國科技人才培養"后繼乏力"的現象。高層次科技人才的缺乏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瓶頸。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技術需要高層次科技人才來提煉,尤其是掌握電子設備、基礎軟件和高端芯片等重要技術的信息化人才。據統計,"十二五"初期我國信息產業人才資源總量達到1050萬人,比"十一五"初期增長了一倍,但是大學本科及以上從業人員的比重只達到了26.2%,還遠不及發達國家水平。④高層次人才的缺乏制約著信息產業的發展,也阻礙了智慧城市的產業升級,使得我國在物聯網、云計算、新一代移動通信等重要領域無法形成比較優勢,難以走在世界前列。

五、總結

綜上可知,智慧城市建設和國家科技體制密切相關。科技體制能夠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必要的體制保障,但它存在的問題也給智慧城市建設帶來了技術支撐不足、"信息孤島"、科技人才缺乏等發展瓶頸。為此,政府應當在進一步的科技體制改革中明確自身的職能定位、克服"創新斷裂"、優化人才培養機制,從而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更好的支撐與保障。

關鍵字:智慧城市建設科技體制改革

本文摘自:中國節能在線

x 由智慧城市建設看我國科技體制存在的問題 掃一掃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當前位置:智慧城市產業動態 → 正文

由智慧城市建設看我國科技體制存在的問題

責任編輯:editor005 作者:周玲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6-05-04 13:58:39 本文摘自:中國節能在線

本文闡述了智慧城市建設和國家科技體制間的關系,通過分析我國智慧城市的建設現狀,總結出當前的智慧城市建設存在技術支撐不足、"信息孤島"、創新人才缺乏等發展瓶頸。隨后,本文通過深入分析這些發展瓶頸的背后成因來揭示我國現有科技體制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智慧城市的由來與內涵

伴隨著全球城市化的發展,智慧城市建設已經成為了國內外的熱點話題。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源于IBM公司,IBM公司為了應對2008年的金融危機,首先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作為公司的戰略方向。這一理念迅速引起了世界關注并成為各國應對金融危機、復興經濟的重要戰略。而"智慧城市"理念的出現,則是對"智慧地球"的具體化。城市作為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其在振興經濟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智慧城市也就成為智慧地球的必然發展趨勢。

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是運用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的科學信息技術作用于交通、醫療、安全、環境等各個領域來改變政府的管理方式、企業的運行方式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從而能夠以更高的效率對社會的各種需求做出反映,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二、智慧城市與科技體制的關系

智慧城市建設在既有的科技體制下運行,與科技體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城市的崛起打破了傳統的社會結構,將人類從以血緣和地緣為紐帶的農業社會中解脫出來,走進了以利緣和業緣為紐帶的工業社會。這種轉變背后的助推之手就是科技的創新與進步。科技的進步促進了城市的產生,并為城市的不斷壯大與發展提供養料。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科技創新已經成為了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而智慧城市作為城市發展的一個更高層次,是一個更加復雜而又開放的系統,它的建設不僅需要物聯網、云計算等新興科技力量的支撐,同時還需要一個健全而又充滿活力的科技體制作為后盾,從而能夠更加有效地改變城市傳統的資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城市資源。因而智慧城市的建設離不開科技力量的幫助和科技體制的支撐。

三、我國的智慧城市建設現狀分析

近些年,"智慧城市"已經成為了我國城市建設的熱門話題。截至2012年底,我國已有154個城市提出建設智慧城市,41個地級以上城市在"十二五"規劃或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建設智慧城市。①智慧城市的建設給經濟發展帶了巨大的產業前景,尤其是它的支撐產業--物聯網產業正在經歷著一次跨越式的發展。截至2012年,我國的物聯網產業規模已經達到了3650億元,它的發展不但提高了社會的信息化水平,同時也催生了智能交通、智能醫療、智能養老等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現,為人們的工作、出行、交往帶來了巨大便利。

然而,隨著智慧城市的不斷發展,許多潛在的發展瓶頸也開始凸顯出來。首先,是"信息孤島"的隱患。許多城市在建設智慧城市時缺乏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各級政府、各個部門只負責建立自己所需的數據庫和信息系統,而不考慮系統間的整合問題。例如人口數據庫的建設,計生部門、公安部門、民政部門等都建立了各自的信息系統,但系統間缺乏統一的接口,導致數據無法進行整合與共享,從而形成了許多"信息孤島"現象。

其次,是技術支撐不足的問題。智慧城市的建設依賴于海量的數據信息,這些信息的獲取就需要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世界領先的信息技術的支撐。但是在這些前沿性技術方面,我國的掌握能力始終有限。我國的數字城市以及物聯網建設起步較晚、時間短,與國外的發展有一定的差距。在"云計算"方面,盡管聯想、中國移動等眾多的國內企業已經開始研究和推行,但因為沒有掌握核心技術,所以更多地只是在學習國外技術的基礎上加以改進,而沒有自創性的技術。這種局面勢必會對城市建設中的信息安全與保護帶來很大的隱患。

其三,是智慧人才缺乏的問題。智慧城市的建設既需要懂技術的專業型人才,也需要懂經營和城市建設的復合型人才。然而,我國當前的高等教育無法保證這類高層次優秀人才的充分供給。據統計,我國當前的專業技術人才總量已經超過了5550萬人,但是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只占到了11%,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產業經濟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電子科技、城市規劃等專業人才的緊缺,已經成為了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大瓶頸。

四、由智慧城市建設看我國科技體制存在的問題

從上述的現狀分析可知,我國的智慧城市建設在帶來正效應的同時也凸顯了一些不容忽視的發展瓶頸。這些瓶頸的產生離不開現有的科技體制背景,它們的產生正凸顯了現有科技體制存在的一些問題。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微輕宏"的職能定位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科技體制經歷了從政府包辦科技到政府引導科技的轉變。在這次改革中,政府采取了分類撥款、合同制等一系列的措施,加強了科研機構與市場的聯系,促進了科技和經濟的結合。但是,此次改革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科技體制存在的問題,現有的管理模式仍然受計劃經濟時期的影響,行政色彩濃厚、管理范圍過寬、內容過細、方式過于剛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科技管理部門在改革中沒有徹底分清市場與政府間的界限、明確自身的職能定位,將精力過多地放在對具體項目的微觀控制上,而忽略了宏觀指導的重要性。這一方面遏制了科研機構的自主創新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得我國的科技發展缺少標準化。

科技發展缺乏標準化在智慧城市中的表現就是 "信息孤島"的產生。由于各個不同的企業都擁有自己的一套技術方案,彼此之間缺乏統一的規劃和接口,從而導致企業之間無法實現資源共享,出現了許多業務重疊的情況,而整個產業也無法降低生產成本,實現規模化的生產。此時,就需要政府部門進行頂層設計,為整個行業統一標準。然而,由于我國的科技管理部門缺乏明確的職能定位,更多將管理重心地放在項目個體的運行上,從而忽略了建立行業標準、技術標準的重要性。這就是當前我國智慧城市中存在大量"信息孤島"隱患的重要原因。   (二)、力量分散的創新局面

建設智慧城市的最終目的是滿足人們的各種物質文化需求。它是一項史無前例的工作,建設的過程勢必會被各種問題侵擾。無論是城市空間的規劃、交通擁堵的緩解,還是自然災害的應對、危機事件的處理等等都會遭遇新的困難、面臨新的挑戰。這就要求智慧城市能夠以科技為助力,保持持久不歇的創新能力,來適應各種新變化、迎接各種新挑戰。

創新作為科技發展的重要動力,是在整合多方面的資源和信息的基礎之上形成的,因而創新的產生需要在政府部門、科研機構、高校以及企業等各個主體之間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以促進信息的交流和資源的共享。然而,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科技體制遵循市場化的改革方向,權力下放,給予各部門一定的自主決策權,這一方面調動了各部門的積極性,但同時也產生了各自為政的危害。部門之間、行業之間、地區之間條塊分割鮮明,彼此之間缺乏互動和聯系。一些科研項目立項不考慮企業的實際需求,成果評價也不考慮市場的接受,從而形成了研究部門和生產部門相互脫節的局面。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科技資源的整合,造成"創新斷裂",致使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難以得到提高。

當前,科技創新能力的薄弱已經成為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個短板。由于缺乏核心技術,許多城市不得不花大錢購買國外的先進設備,更有甚者依賴國外廠商來建設重要領域的信息系統,這勢必會對城市的信息安全造成威脅。以智能交通建設為例,智能交通已經成為國內城市打造智慧城市的一項重點工程。北京、南京、深圳、蘭州等多個城市紛紛規劃投資幾千萬甚至上億資金來提升智能交通。然而,目前智能交通市場中的高端產品多數是由國外生產的。在發展最為迅速的智能導航產業中,80%的高端專業測量接收機和測向接收機、60%的授時接收機以及90%的航空導航接收機均為國外廠商生產。②由于缺乏自主創新能力,部分國內廠商只能對外購買技術、進行來料加工,這大大提高了智慧城市建設的成本,使得核心技術的缺乏成為了智慧城市發展的又一大瓶頸。

(三)、"后繼乏力"的人才培養

智慧城市的建設具有很高的人才要求,既需要懂技術的專業型人才,也需要懂經營和城市建設的復合型人才。然而,在目前的科技體制之下,我國的科技人才培養力量不足,無法將人口數量優勢轉化為人才質量優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對基礎科學的不夠重視。基礎研究是提高原始性創新能力、積累智力資本的重要途徑,對培養創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它本身的市場應用價值不高,卻能夠培養科學家、為國家儲備高水平的科研人才。然而,我國當前對基礎研究的重視程度還有待加強。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顯示,2012年全國用于基礎研究的經費支出為498.8億元,只占到了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支出的4.8%。③而且,作為基礎研究主要基地的高校近年來也出現了一些片面追求重大科技項目、忽視基礎研究的現象。這勢必會影響我國基礎研究的發展,同時也不利于科技人才的培養。

其次,是科技人才評價機制的問題。在現有的科技體制框架內,科技人才的評價方法比較單一,普遍采取"一刀切"的形式。許多科研機構只將人才的評價與論文、項目和經費數量等掛鉤,這不僅無法反映人才的綜合能力,也不能客觀、準確地反映不同行業、不同職能的實際狀況。而且,一些評價活動往往會摻入"經濟因素、政治因素"的考量,致使評價結果有失公正,無法對科技人才起到正向激勵作用。

其三,是人才流動的限制過多。我國當前的人才管理制度仍然帶有計劃經濟時期的色彩,一些企業以及科研機構對人才流動的限制較多、管理過死,不同所有制之間缺乏人才的有序流動。由于人才的市場功能還不健全,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無法得到有效發揮,致使不同地區、行業和部門之間還存在著人才分割的現象,這就非常不利于知識與信息的交流共享,也不利于科技人才的培養。

正是上述的原因造成了當前我國科技人才培養"后繼乏力"的現象。高層次科技人才的缺乏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瓶頸。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技術需要高層次科技人才來提煉,尤其是掌握電子設備、基礎軟件和高端芯片等重要技術的信息化人才。據統計,"十二五"初期我國信息產業人才資源總量達到1050萬人,比"十一五"初期增長了一倍,但是大學本科及以上從業人員的比重只達到了26.2%,還遠不及發達國家水平。④高層次人才的缺乏制約著信息產業的發展,也阻礙了智慧城市的產業升級,使得我國在物聯網、云計算、新一代移動通信等重要領域無法形成比較優勢,難以走在世界前列。

五、總結

綜上可知,智慧城市建設和國家科技體制密切相關。科技體制能夠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必要的體制保障,但它存在的問題也給智慧城市建設帶來了技術支撐不足、"信息孤島"、科技人才缺乏等發展瓶頸。為此,政府應當在進一步的科技體制改革中明確自身的職能定位、克服"創新斷裂"、優化人才培養機制,從而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更好的支撐與保障。

關鍵字:智慧城市建設科技體制改革

本文摘自:中國節能在線

電子周刊
回到頂部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版權聲明隱私條款廣告服務友情鏈接投稿中心招賢納士

企業網版權所有 ©2010-2024 京ICP備09108050號-6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9343號

^
  • <menuitem id="jw4sk"></menuitem>

    1. <form id="jw4sk"><tbody id="jw4sk"><dfn id="jw4sk"></dfn></tbody></form>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渠县| 盐津县| 北流市| 博罗县| 明水县| 牟定县| 高雄市| 文水县| 广宗县| 哈密市| 台南县| 礼泉县| 宝坻区| 谢通门县| 吴旗县| 凌海市| 岳普湖县| 青河县| 封丘县| 革吉县| 陈巴尔虎旗| 金秀| 瑞安市| 黄陵县| 南郑县| 固原市| 泰兴市| 开化县| 浑源县| 静宁县| 新丰县| 明溪县| 梨树县| 明水县| 滦平县| 桂平市| 马尔康县| 阿尔山市| 衡阳市| 专栏| 镶黄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