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企業BG中國區副總裁楊萍先生接受中國日報網記者專訪
在ICT(信息與通信技術)行業“埋頭苦干”二十余年的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為)當下正在針對一個領域“集中發力”,最近一段時間來更是動作頻頻、“大招”不斷,引發外界密切關注,而這個讓華為不惜一改曾經低調作風、“刷足存在感”的領域,正是號稱全球信息技術企業“必爭之地”的智慧城市。
所謂“智慧城市”,即指通過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各項城市運行的信息,從而實現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服務與工商業活動等在內的各類需求的響應。在城市“智慧化”的過程中,包括物聯網、云計算在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被廣泛運用,這也給身處這些行業的企業們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資料顯示,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設正在全球范圍內快速鋪開,例如新加坡的“智慧國計劃”、韓國的“U-City計劃”等,都是涉獵“智慧”建設的典型。在中國,截至2015年底,已有500多個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有預測稱,作為“十三五”的開局之年,自2016年起,全國范圍內的智慧城市建設將迎來“井噴”,對相關企業來說,這也意味著數萬億規模的市場“大蛋糕”正在等待“瓜分”。
華為作為國內領先的ICT基礎設施提供商,在這樣的背景下,頻頻出手自然不足為奇。一系列動作背后,華為智慧城市業務的總體布局究竟又是什么樣的?為此,中國日報網記者在日前于山東省濟南市舉辦的2016中國智慧城市(國際)創新大會上對華為企業BG中國區副總裁楊萍先生進行了專訪,并邀請他對目前華為智慧城市業務總體情況進行了介紹。
在談到華為智慧城市業務的核心定位時,楊萍告訴記者:“在智慧城市領域,我們仍然是堅持 被集成 的戰略,主要聚焦在智慧城市所涉及的ICT基礎架構層面,通過聚合合作伙伴來大力推動整個智慧城市生態圈的良好發展。”
解讀之一:“被集成”戰略
縱觀華為企業業務整體框架時可以發現,“被集成”三個字在其戰略中被反復提及,堪稱“華為商業學”里的“高頻詞匯”。在本次接受中國日報網專訪時,楊萍也再次在智慧城市業務的核心定位中強調了堅持“被集成”戰略的重要性,可見要解讀華為智慧城市業務的整體布局,首先需要“破譯”的就是“被集成”。那么,究竟什么是“被集成”戰略?
“ 被集成 是華為公司面向整個企業市場的客戶所選擇的一種商業模式。在企業市場里有眾多的行業,行業之間差異性非常大,客戶的數量也非常多。在這個市場里,我們發現合作伙伴在行業理解、客戶覆蓋、面向行業客戶應用業務的系統集成、客戶化定制,以及本地化的服務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基于此,我們確定了企業業務的 被集成 戰略。”楊萍解釋稱。
堅持這樣的一種戰略,意味著華為需要做什么?楊萍介紹道,這意味著華為需要在兩個方面“下功夫”:第一,要使自己的產品和解決方案能夠匹配該戰略,做到開放、易于“被集成”;第二,要做到“自我約束”,即充分認識和尊重合作伙伴,包括行業理解、客戶覆蓋、系統集成客戶化的定制,以及本地化服務這些方面價值的基礎上,做到不與合作伙伴爭利益,讓大家在各自的領域做好自己擅長的事情,來實現整個生態圈的良性發展,從而提供滿足客戶需求的整體解決方案。
“智慧城市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它包括投融資,現在很多智慧城市的項目動不動就是上億,甚至幾十億,是需要投融資的。此外,還有頂層設計、系統集成、上層的業務運用的開發。當然,還包括ICT的基礎設施,還有后續持續的運營。所以,涉及智慧城市的項目比普通的某一個企業,或者某一個行業的信息化項目更加復雜。所以,就更加需要這些和智慧城市相關的企業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做好自己的事情,來推動整個智慧城市產業鏈能力的提升和良性的發展。”楊萍告訴中國日報網記者。
解讀之二:“生態圈良性發展”
建設智慧城市,從概念上理解,意味著對一座城市政務管理、民生經濟、公共安全、交通出行等方方面面需求的“智慧化”響應。正如諺語有言,“羅馬不是一天可以建成的”,可以想見的是,“智慧羅馬”也自然不是一天可以建成的。面對如此龐大而繁雜的系統,作為建設參與者的企業自然需要提前找準位置,以確保自己“心中有數”。在接受中國日報網專訪時,楊萍也著重介紹了華為作為一家企業對參與智慧城市生態圈建設的理解與舉措。
“首先,我們會積極地參與智慧城市的一些標準建設。另外,我們會從解決方案、人才培養和聯合營銷這幾個方面,來推動智慧城市這個生態圈的發展。”楊萍表示。
楊萍舉例稱,在人才培養方面,華為近期就有一個“大動作”:在今年3月10日-11日在成都舉辦的2016華為中國合作伙伴大會上,宣布“華為中國合作伙伴大學”正式成立。楊萍介紹稱,這個“大學”設立的目的就在于把原來分散在華為各個部門的對合作伙伴的培訓集成在一起,為合作伙伴提供覆蓋售前、售后、商務、財經、企業管理等各個方面、多層次、一站式、精準的培訓。
“2016年,我們計劃完成上千人的培訓講師資源建設,也會發布涵蓋售前、售后、商務、財經、企業管理等方面超過上千門的培訓課程,累計投入會超過上億元。幫助合作伙伴在各個方面培養人員。我們今年計劃通過華為合作伙伴大學,培養超過3萬名認證工程師,助力合作伙伴完善全方位的人才梯隊。”楊萍介紹道。
如此“煞費苦心”地為合作伙伴培養人才,究竟是出于何種初衷?華為又為何一再強調要推動智慧城市生態圈的“良性發展”?
對此,楊萍坦言:“華為聚焦在ICT基礎設施這個層面,但是僅有基礎設施是沒有辦法推動整個智慧城市發展的。這就是我們反復強調要推動整個生態鏈發展的原因。從業務角度講,智慧城市包括智慧政務、智慧醫療、智慧交通等等,只有這些方方面面、各個環節的合作伙伴的能力都能夠有提升,才能夠推進整個智慧城市生態圈的良性發展。”
解讀之三:“多項目推進”
在智慧城市業務的核心定位、發展規劃等“頂層設計”方面,華為已經給出了比較詳細的答案。但在實際操作層面,華為幫助哪幾個城市實現了“智慧化”,做出了哪些具體成果,這一點也引人好奇。
在回答中國日報網記者的這一提問時,楊萍著重介紹了其中的一個典型案例——“合肥平安城市”項目。他表示,“平安城市”是華為智慧城市整體解決方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合肥平安城市項目于2014年在安徽合肥市投入使用,主要是基于云監控平臺解決城市治安管理方面海量視頻的接錄、存儲、快速分析和檢索。在“平安城市”系統投入使用后,合肥市的各項“安全系數”大幅提高,在全國省會城市中遙遙領先。
楊萍還透露,目前華為還在積極與四川省進行合作,拓展該省內多個城市的“智慧化”建設。
“四川是我們所關注的重點省份之一,我們要在四川建設智慧攀枝花、建設成都工業園,還要幫助瀘州市政府建設一個基礎設施的云平臺,為他們提供智慧城市的整體解決方案,幫助打造智能制造中心、西部電商服務中心、省內信息消費支撐中心、大數據處理中心。”楊萍表示。
他也強調,目前華為的目光并不局限在西部,從整體來說,未來將在全國多個省份推進各類項目。
“整個智慧城市這塊,我們華為在每個省份都有非常多的項目正在推進以及已經完成的,例如安徽亳州 一窗式 智慧政務服務,真正做到了 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 。系統上線以來,群眾滿意度超過99.5%。”楊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