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智慧交通、智慧醫療……近年來,伴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高新技術應用的日益廣泛和深入,越來越多的城市正在或將要加入到智慧城市規劃、建設、運營的行列,而智慧城市所帶來的種種“智慧便利”也正在或將要與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位個體產生關聯。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曾明確提出“打造智慧城市,改善人居環境,使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而“能否讓老百姓獲得更高質量的生活,感受到城市更有智慧”則被視為最有效的檢驗標準。
當下,智慧城市已經成為全球城市發展的新主題和新動力,也是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抓手。那么,在國內智慧城市建設的具體推進過程中面臨哪些阻礙,又該如何找到最優的發展路徑?
政府引導 市場主導
一般認為,得益于網絡通信技術、物聯網、大數據與云計算、地理信息技術與BIM、社會計算(SocialComputing)及其他相關技術的快速發展,這使得建設“智慧城市”從技術上成為可能,這不僅讓城市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更智能化和便捷化,也實現了城市功能系統與城市硬件設施及城市居民的協同聯動和無縫對接,滿足城市居民的各項需求。
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明確智慧城市建設的主導方顯得至關重要。政府和市場究竟分別扮演怎樣的角色?
在3月24日召開的2016中國智慧城市(國際)創新大會上,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智慧城市發展聯盟理事長李鐵表示,研究和建設智慧城市,重點在于怎樣確定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如果政府大包大攬,完全由政府主導建設智慧城市,必然會帶來社會資源嚴重的浪費。
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產業司副司長伍皓認為,當前,立足于信息化和新型城鎮化發展實際,要用新方式、新手段、新思路來推動我國智慧城市的發展。打造新型智慧城市要聚焦兩大目標,一是提升公共服務效能,堅持惠民為核心;二是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在這一背景和要求之下,李鐵認為,未來智慧城市的建設應由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發揮企業的積極性,加強企業與社會的聯系,通過反推的形式改進政府的管理。
“在技術變革過程中,更多是由市場來推動,因為企業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機制,能敏銳捕捉到所有用戶的需求和所有可能的信息,并把這些信息充分利用起來,通過技術變革來推動社會的變化,進而形成龐大的創新推動力。”李鐵說。
企業成為建設先鋒
不管是電子政務系統的規模化應用還是專車服務、網上訂餐等日常應用,近年來,和智慧城市相關的高效服務案例并不少見,而這些具體案例的參與者和實施者往往都不乏企業的身影。另外,從國際上智慧城市領域的先進經驗來看,許多企業都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占據主導地位。
事實上,當下,一些企業已經在智慧城市建設領域嶄露頭角并成為該領域的建設先鋒。以樂視為例,基于智能手機、超級電視和未來的互聯網汽車,樂視提出了“生態創新”的模式,它通過“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的垂直整合生態,讓每個用戶身邊所能用到的東西都能連接起來,從而創造新的生態系統和盈利模式,帶來了用戶體驗和商業模式上的雙重創新。
樂視網CTO、樂視云計算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永強認為,未來的智慧生活場景應該是健康的、舒適的。作為未來智慧家庭的核心部分,智能家居需要生態型創新,更需要打破邊界,給予用戶極致體驗。
與樂視開放的“閉環”生態有所不同的是,另外一些企業則重在通過合作實現優勢互補。
在本次論壇上,一場簽約儀式格外引人注目。
華為公司、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軟通動力信息技術(集團)有限公司三方舉行了成立“中國智慧城市及大數據規劃研究院”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三方將在智慧城市、大數據等領域展開多項合作。
華為企業BG中國區副總裁楊萍先生表示,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將從政策規范、客戶需求等方面提供指導意見,軟通動力將提供頂層設計、建設與運營、系統集成、業務應用等方面的內容,華為則將在物聯網、基礎網絡、云數據中心、大數據平臺、信息安全等信息通信技術上提供創新產品與解決方案,三方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具有強烈的互補性。
而這種互補性較強的合作無疑會帶給外界更多憧憬和美好的想象空間。
相關數據顯示,軟通動力已在全國近100個城市展開智慧城市戰略布局,而華為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則在政府、教育、交通、醫療和基礎能源等行業得到應用,幫助全球40多個國家,100多個城市建設智慧城市,雙方在智慧城市建設的各自領域均表現卓著。
首先要有整體統籌規劃和戰略設計
2013年以來,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進入了發展快車道。
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智慧城市市場IT投資規模達到2480億元,年投資增長率為20.4%。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在智慧城市的快速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了諸多亟待解決的難題,
南京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名譽院長崔功豪教授認為,當下我國智慧城市的建設缺乏明確的頂層設計和通盤的考慮,在相關內涵、重點還沒有搞清楚的情況下一哄而起,另外也沒有形成全民共建的熱情和氛圍。
對此,崔功豪認為,關于智慧城市的建設首先需要有整體統籌規劃和戰略設計,通過更好地鑒定智慧城市的內涵、目標、重點、步驟等,才有可能把智慧城市引向健康的道路。與此同時,智慧城市的建設應該以人為中心,以人的需求為中心,以滿足人類發展的需求和提高整體的生活環境、質量作為重點。“智慧城市和智能城市是不同的,智能城市主要是技術,智慧城市不是這樣的”崔功豪說。
“如果我們在建設智慧城市的時候,能把主要目標、主戰場面向社會需求,那么我們能收獲最大好處,一方面能及時跟蹤社會需求,并調整技術變革和應用的空間,另一方面能在滿足社會需求的同時實現企業利益最大化。”李鐵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