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式社區只是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個很小的具體方案方法,碧桂園主導的“森林城市”建設及其發展模式才最為符合智慧城市的發展愿景,不過以目前馬來西亞的經濟實力及城市發展水平,依靠碧桂園一家民營企業主導建設,風險性還是比較大的;但不管怎么樣,碧桂園能有如此之膽魄,是值得全世界尊敬的。
開放式社區,最應開放的不是實墻,而是“心墻”
春節剛過,2016年2月21日,國家即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國民瞬間收心,并就其中第十六條的“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緊抓不放,一時間沸沸揚揚,各種解讀層出不窮;實際上該意見一共提出了30項關于城市規劃建設的要求及規范,是未來城市規劃建設的整體指導性意見。
在筆者看來,該意見的提出,緊貼當下的時代發展背景:全球經濟增速下行,國家繼“平安城市”后開展了“智慧城市”建設的新一輪總體規劃,通過良性擴大內需促增長;并是對中央提出的“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具體實踐方法論補充。而唯獨第十六條的“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被炒得最熱,不過是當下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住房需求不平衡、房地產行業瘋狂式漲價的市場反饋。
對該“意見”,筆者不愿過多解讀,但a&s智慧城市網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員,針對大眾關心的開放式小區,a&s團隊倒是非常樂于知道,什么樣的社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開放式社區?已建的封閉式社區如何改造?新建社區如何設計開放式社區?與此同時,開放式社區如何在規劃設計、用材、建設、自動化控制、安全防護、后期良性運維方面既達到國家的社區建設要求,又能滿足建筑綠色節能、運維低碳環保、應用全程自控、生活舒適安全、工作愉悅舒心的智慧城市建設及發展要求?
但就目前來看,絕大部分解讀,不是爭論要不要開放社區,就是犯了國人挖歷史的“榮譽感”通病——某某地區早有開放式社區樣板。對后者,筆者只能說,某些人為了吸引眼球,在熱點事件營銷方面,真的是不遺余力;而真正實用的解讀文章都未能達到“意見”的要求,因為智慧社區是智慧城市建設的一部分,建設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筆者不否認目前的解讀文章有一定的可讀性,比如說文筆,但就“智慧城市”長遠規劃設計來說,這些文章都沒有切中要害之處,因為開放式社區的實現,重要的不是那堵墻或圍欄,而是人們的“心墻”!這才是至關重要的,而這“心墻”的打開。
“開放式社區”狹義上就是那堵看得見、摸得著的墻,無論何種墻,都是人類的行為,只要人決定拆,那么它就不會存在了,這個阻力來自于人們愿不愿意拆墻。筆者不妨通過幾張圖來透析下,目前人們心目中對“開放式社區”的理解:
根據對“意見”解讀的“開放式社區”應該長這樣:
實際上我們的居住社區是有高墻的:
因為封閉式,自我感覺很幸福:
但在外人的眼里,我們卻是圈養地活著:
“開放式社區”的提出具有非常強烈的時代背景,1、中國已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在人均GDP方面卻又不得不面對處于落后水平的尷尬局面;2、全球化產能過剩的同時,中國過去4萬億經濟**政策讓我們面臨著更為嚴峻的“去產能、去杠桿”問題,需要需求新的消費方式;3、當前的國際秩序為二戰后以美國為主導的歐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歐美發達國家作為享受型消費國坐享其成,中東等國家作為資源國有祖宗留下的老本可以啃,而中國則是勞心勞力的生產國,要和平崛起,可不是像打架那樣,誰打贏了聽誰的,和平崛起是要經過長期的談判,目前我們正處于由弱轉強的關鍵時期,只有在新的技術戰略上才能獲得同一起跑線競爭的機會,如互聯網+、智慧城市等未來技術與應用;4、全球經濟下行,中國經濟放緩,國際經濟金融危機山雨欲來,我們需要靠自己才能尋求出路。當然,在這期間,我們也面臨著貧富差距拉大、經濟發展不平衡、供需不平衡等一系列國內矛盾。由此可以確定,廣義“開放式社區”,不是單純的要開放社區,也不是為爭論要不要拆墻,而是將社區作為智慧城市的一部分,在長遠規劃設計中,綜合了居住區與所在地的區域規劃、人文地理、環境保護、交通出行等,乃至長遠發展等要素后所做的具體落實規劃。考驗的不光是當下的經濟、人文發展,更是全局性的、長遠的國家發展戰略設計能力。
那么問題來了,從基本層面來說,什么樣的社區最為符合開放式社區要求?站在智慧城市的角度講,目前國內還沒有這樣的項目案例;國外是否有則還需要考察、斟酌。
如果不考慮智慧因素,單從社區開放的角度看,為“開放”而開放社區并不難,國內有那么多的設計規劃院、那么多世界級的房地產開發商,累積了數十年的房地產、綜合建筑的經驗,設計幾棟開放式的樓不在話下,但要達到要求就很難了,尤其牽一發而動全身,僅地稅局、道路規劃局、公攤面積、物業費、物業管理這些基本的層面就繞不開。某公眾號在“意見”提出后,迅速網羅國內的開放式社區,并把宜賓萊茵河畔作為樣板宣傳,于是引來了眾多記者的圍觀,經成都商報記者實地調研后得出的結論是:萊茵河畔不過是建筑集群!這里面涉及到的偽原創、誤導讀者的營銷宣傳方式等,不在本文的探討范圍;但拿一個用鐵索鎖著的社區,告訴我們說這是開放式社區確實有點過了,僅這一點,萊茵河畔離“拆不拆墻”這最為基本的一關都過不了。
萊茵河畔社區大門(來源:成都商報)
現在的社區越來越大,規劃、配套越來越成熟,我們有理由相信,如萊茵河畔的社區,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就有不少,而且有不少是作為獨棟設計,彼此間的過渡帶都是馬路,完全開放,比如深圳橫崗的“城市三號線”及其同一規劃的幾棟住宅樓,此類社區數不勝數。
開放式社區符合歷史步伐及人類社會發展需求
從歷史的角度看,開放式社區的提出,就當前形勢而言,表面上是為解決短期內因城市發展過程中城市發展的土地儲備日漸稀少,同時陷入道路供給不足、街區活力趨弱和城市開放度、包容度降低的困境等問題,這是一種典型的“沖擊-回應”治理邏輯。但卻無形中符合了國家“十三·五”規劃及更長遠的智慧城市發展規劃需求。
相比全國所有城市,深圳的土地資源最為稀缺,在不足2000平方公里的有限區域內,承載了17500億的GDP當量,同時是中國唯一一個沒有農耕第一產業的城市,只有第二、第三產業。雖然土地供應不足,總規劃用地不足900平方公里,但深圳市的綠化率還是達到了45%,減去城市道路、工業、大型園區占地,實際住宅規劃用地不足220平方公里,可這里卻承載著1000多萬人(有專家認為,若計算流動人口,規模為1800萬以上)的生活起居。相比北上廣來說,深圳的堵車程度也最低,這有賴于深圳市政府在城市規劃、公共交通等方面的良性規劃。即便如此,這座城市在全國智慧城市評選中加分有限,排名并不靠前。
千里追尋,智慧城市顯現端倪
與別人尋找“開放式社區”樣板不同,筆者一直在找的是“開放式社區”可落實的規劃方案,于是有人介紹了一個案例,雖然這個項目還處于規劃中,但僅從一張立體規劃圖可以看到,該社區設計非常符合“以人為本”的開放式社區發展要求,這就是毗鄰新加坡、位于馬來西亞柔佛州依斯干達經濟特區的碧桂園“森林城市”,而且在只看了第一張立體設計圖之后,筆者第一感覺就是:開放式社區就應該是這樣的。
其概況為:
△項目位于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自然邊界——柔佛海峽
△占地面積13.86平方公里(1386萬㎡);
△可容納幾十萬人口;
△一島變四島,全部填海建造;
△總投資超2500億元;
△四級綠化:垂直綠墻、退臺綠化、屋頂花園和地面的景觀花園,綠化率達200%;
△參與企業:碧桂園承建,另有微軟、華為、樂高等世界500強企業。
粗略一看,森林城市的規劃設計遠遠超出了人們以往對社區的理解。
第一,采用人工島造陸大成本投入。投資超過2500億,填海造出接近14平方公里陸地;且為保護海中央近800畝天然海草區,考慮海底生物遷徙規律,四個島并非隨便劃定,由水利專家進行模型分析、海洋航道影響及其他風險評估,最終確定四島基本形態,使之與世界級海草保護區、紅樹林海岸、生態濕地等天然資源為鄰,更以數十公里海岸線,成為全球向往的宜居樂土。此等宜居地帶,風光秀美,常年介于21℃-32℃之間,藍天白云,純凈海風,常年無霧霾。
第二,森林城市項目一共有四級綠化,包括垂直綠墻、退臺綠化、屋頂花園和地面的景觀花園。由世界著名建筑事務所SASAKI等團隊親自操刀,采用垂直綠化設計,全城搭建垂直綠墻、空中花園和屋頂花園系統,形成多維度立體綠化系統,具有降低能耗、凈化空氣、涵養雨水、減弱噪音等作用,建筑外墻長滿植物,目之所及都是森林。其中最富有森林意味的是垂直綠墻的設計,按照碧桂園的設計,綠化率將達到百分之二百。
第三,分層立體式設計。采用先進的分層立體城市規劃理念,近14平方公里的城市,地面都是公園,和活動場地,沒有車輛穿行。地上架空有軌交通,地下兩層為暢行的交通路網和充足的停車空間,真正做到人車分流。
第四,全方位交通優勢。綜合考慮功能需求與交通分流,交通中心以展現包容和親和力的C形圍合而成,C形兩翼開側出入口,產生聚風效應,實現自然通風,中央天井的拔風可迅速吹散底層駐車尾氣,建筑360度全角度綠化覆蓋,輔以攀爬類植物,儼然一座座綠色城堡。結合立體交通設計理念,分為上下兩層。首層設置停車場,外圈停放臨時車輛,避免臨時停車與長期駐車混用;上層為商業和巴士停放空間,由中央天井聯系,人行流線互不交叉又有機結合。
第五,產城一體主打包括旅游會展、醫療保健、教育培訓、外企駐地、近岸金融、電商基地、新興科技、綠色與智慧產業的八大產業。與華為、CELCOM等巨擘聯合,利用互聯網科技,打造平安、迅捷、宜居、精尖、可持續發展的智慧城市生活。
第六,全生態設計。流線型的形體既像海貝,也模仿了蜿蜒的海岸線。橫向拓展的形何地形體極具張力和流動感,完美詮釋了海洋柔美恢弘的氣質。由于建筑體量較大,內部出現采光不足的情況。根據內部空間的采光需求,建模觀察建筑平面各部分自然光照的分布,光照不足的地方開啟天窗,并且保證建筑表皮的隔熱效能。
·暖能能耗優化:選用高效的冷熱源,制冷機組的COP,選用高效風機、水泵,且考慮變頻措施。照明系統外圍和暖能系統效率。應用冰蓄冷、地板送風、全空氣系統可調新風比等節能措施等;
·垂直綠化:根據太陽輻射分析,在建筑外墻布置垂直綠化,有效減少太陽輻射。輻射能小的地區種植中性植物;太陽能輻射高的地區種植喜陽植物;
·水利用:設置雨水收集系統與中水灌溉,采用高效噴灌、滲灌和低壓管灌等,或種植無需廣島澆灌的植物,采用節水器具(馬桶、小便器)或非算來水(收集的雨水、中水沖廁,)使自來水用量減少50%;
·自然通風:迎合風向,在建筑的南北面,局部玻璃墻,或開啟門洞作為通風口,實現自然通風;
·自然采光:屋頂局部設置采光窗,彌補大進深導致的內部采光不足,從而減少照明能耗;
·遮陽板:遮陽板設計減少室內眩光;
·屋面材質:根據屋面坡度比例,選擇太陽能反射指數(SRI)適宜的屋面材質,以降低熱島效應。
第七,合作模式。碧桂園推出高級定制服務,包含定制代建、品牌運營管理、合作開發、合資開發、土地租賃、土地出售、先租后售等多種合作模式。只要合作者有需求,碧桂園的一流團隊可提供建筑設計、工程建設、營銷管理、物業管理、酒店管理、財務法務等多項服務,與合作者實現資本共贏。
森林公園:是標桿,還是回歸庸俗?
等等!!!介紹“森林城市”到此,作為讀者,您是否感覺怪怪的?是否從來就沒有看到過這樣的社區?首先說一下其面積,14平方公里!深圳最大的社區之一——桃源居占地面積不過1.16平方公里,而這已經是“影響中國的30大社區”;澳門也不過才32.8平方公里,森林城市竟規劃了14平方公里,這是社區嗎?其次是綠化率,世界上綠化率最好的一個“市”是中國股市,綠化率能達到95%以上;而社區或城市綜合體,綠化率能達到60%已經是非常了不起了,最常見的綠化率在30-45%之間;而森林城市標稱能做到200%,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設計才能有如此功力,房間都拿來種草嗎?第三,建設一個社區,需要眾多世界500強!比如華為等,包含了通信、基建、網絡運營等一眾世界級名企,著實不可思議;第四,立體交通設計,立體式設計我們理解,但將交通網絡作為立體式建筑群的一部分,那我們就不理解了:樓上住人,樓下火車、汽車飛馳,你給我們看的是科幻片嗎?
這,真的僅僅是一個社區嗎?
綜合其規模、規劃設計,我們立馬得出這樣的結論:森林城市不是開放式社區!它就是目前國家正在籌備建設的智慧城市!其實項目名稱已經給我們明確說明了——森林城!市! 受國內“開放式社區”輿論的影響和推薦人的介紹,再加上急于尋找“開放式社區”案例,一時被蒙住了。
那么,這個項目的7大亮點都能說得通了,完全符合智慧城市的愿景: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其實質是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城市智慧式管理和運行,進而為城市中的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促進城市的和諧、可持續成長。
不過筆者的疑慮又來了,針對此智慧城市建設,雖然面積只有不到14平方公里,與中國內地各地目前規劃的智慧城市構想相比,面積實在是太小了,不過在目前沒有足夠智慧化的智慧城市樣板之前,該項目一旦成功,是可以作為一個供全世界城市學習的標桿的!另一個,雖然面積只有14平方公里,但總造價2500億合理嗎?我想這只不過是碧桂園集團在八字僅有一撇之時前期宣傳的一個噱頭,暫且將前期可行性論證所產生的費用忽略掉(相對2500億來說,此類支出確實微不足道),但填海造陸、基建、交通、平安城市建設這些都不用錢的嗎?根據其規劃,筆者認為,這14平方公里的智慧城市,實際上是一個超大型的城市綜合體,我們知道,城市綜合體的造價是非常昂貴的,其融合了娛樂、主題公園、飲食、居住等多功能于一體;道路交通的造價也是異常耗資;而森林城市恰恰是兩者的結合體,其要在14平方公里上,完全覆蓋城市綜合體、立體交通、公園/游樂場所等城市配套,同時還要在島與島之間進行交通、網絡互通建設,那么2500億的總投入,估計也就能完成水泥建筑群的整體架構和城市綠化了。這相當于只把骨架做出來了,而各種配套的落實與完善、后續的運維與管理等“磚瓦”支出則成為了隱性成本,被碧桂園有意地忽略了。而忽略的這部分,恰恰是未來智慧城市能否高效便捷、綠色節能、安全&安防、智能集成的關鍵,缺了這些,這座超大型城市綜合體一來會成為沒有價值的空城;二來城市區位優勢回歸原始狀態;三來建筑壽命急速縮短,其所宣稱的“永久產權”將折現為幾十年。需要注意的是,此部分的投入,所需的資金不會比“2500億”少多少,有可能還會更高,而且這已經不僅僅是資金的問題,還需要技術、產業的支撐。雖然碧桂園選擇柔佛州依斯干達經濟特區就是看中了新加坡這個“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外溢,但所處地域畢竟是馬來西亞,且該森林城市的建設,至少至今為止,還多少受到新加坡政府的警惕,倘若出現損害新加坡權益,新政府將會出面干涉。技術方面,從宣傳資料中看出,目前碧桂園通過合作模式選擇了華為等世界級合作伙伴,但在智慧城市成功案例為零的情況下,技術能否滿足需求、技術如何融合、方案如何設計等都是大問題。即便以上問題都解決了,可是如此龐大一個城市綜合體,需要什么來支撐?哪怕把森林城市放在上海、深圳等經濟強勁城市,除了核心區外,這些城市的其他片區也是難以支撐如此龐大的人類未來文明載體的發展需求的,而且城市供給也是一大考驗。
總而言之,森林城市的建設及發展模式是智慧城市的愿景,而以目前馬來西亞的經濟實力及城市發展水平,依靠碧桂園一家來自中國的民營企業主導建設,風險性還是比較大的。
當然,2500億的規模,也許是可以建設一個折中的城市綜合體的,只是它將會降級為一個建筑群落,而不能稱之為智慧城市了,一旦如此,首個智慧城市的標桿項目將會流產,進而會影響到全世界智慧城市的建設步伐。
但不管怎么樣,碧桂園能有如此之膽魄,是值得全世界尊敬的,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城市與區域規劃博士、城市經濟學家道格拉斯·韋伯斯特認為,森林城市是城市化過程中的里程碑,“沒有什么比環保、綠色的智慧城市項目更加的合適。”這一評價就是直接證明。
2500億建設14平方公里的立體智慧城市,如果按碧桂園公布的設計規劃,筆者認為這點錢真的有點“少”;但本文是在碧桂園所公開的資訊前提下所撰文,或許碧桂園森林城市的第七大優勢——“合作模式”能集世界眾多優勢資源于一身并合力打造,那奇跡的出現將只有一個問題——時間,且相信不會太長。
最后祝愿碧桂園能早日打造出世界首個智慧城市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