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本文作者Lili Pike是能源創新(Energy Innovation)的可持續城市研究員。她從哈佛大學畢業,致力于讓人們更加重視可持續的設計原則。
國開金融、能源創新組織及能源基金會已共同發布《綠色智慧城市開發導則》。我們編撰該系列文章,旨在就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相關問題做深入研究。綠色智慧導則的下載鏈接:http://energyinnovation.org/what-we-do/urban-sustainability/7118-2/
本篇為綠色導則#6,關鍵詞是非機動化出行。
從大尺度街區,到看上去永無止境的環路建設,中國的城市發展一直都是以服務汽車為核心。隨之而來的,則是中國人的汽車購買量與日俱增,這種趨勢給城市造成了深刻的影響:街道擁堵,汽車尾氣無處不在,讓城市居民簡直無法呼吸。葉芝的詩正好適用于形容這種城市蔓延:“在向外擴張的旋體上,旋轉呀旋轉/[...]/一切都離散了;無法維持一個中心。 ”
在“汽油旋體”之后離散的眾多事物之一,雖然沒有汽車文化那么引人注意,但對中國的未來至關重要,那就是:可步行性。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歷了高速城鎮化,城市化進程仍將繼續下去,截至2030年,中國將新增2.5億城市居民。為了容納不斷涌入的移居者,城市一直不斷擴張,在這個過程中,城市開發者建設了超大街區,街區面積達到0.5平方公里,這種設計讓步行變得更加困難,使步行失去了對居民的吸引力,迫使人們選擇駕車出行。2013年,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對北京、上海和深圳進行的研究發現,82%的受訪居民,對其所在社區的可步行性不滿意。由于缺少便利的步行線路和附近的便利設施,居民不得不選擇駕車出行——超級街區的居民駕車出行的次數,是傳統布局的社區內居民的四倍。
而中國城市留下的少數歷史街區,步行空間卻得到了良好保護。保護區內的街道往往非常狹窄,不適合汽車通行,因此居民日常出行會選擇自行車或更簡單的步行。這些社區沒有汽車噪音和尾氣的干擾,生活網絡得以延續。老人們在街角打著麻將,孩子們在各家的門口盡情奔跑——連通的四合院便是他們的游樂場。社區隨處可見本土的食品雜貨店、餃子館和烤串攤位——使社區幾乎可以實現自給自足。
圖1:孩子們在北京胡同里玩耍。資料來源:麗莉 派克。
盡管這種傳統的胡同生活帶有一種懷舊色彩,但這些社區內包含的街道生活,卻越發成為新開發項目的重要目標。這些社區的可步行性不僅形成了更親密的社交網絡,而且以人為本進行城市規劃,還可以帶來更大的環境、社會和經濟效益。
雖然中國城市的主流仍然是無序擴張、依賴汽車的發展趨勢,但這種以人為本的思維正在得到政府高層的認可。中國2014年發布了第一個國家級城鎮化規劃,強調了以人為本、步行友好的城市發展的重要性。此外,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三部委2012年發布的《關于加強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15年,市區人口在1000萬以上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車出行分擔率達到45%以上。鑒于城市需要容納的人口之龐大,胡同模式無法推而廣之,但這種模式卻可以為新開發項目提供一個契機:了解繁榮的街道生活是什么樣子,以及為人而不是汽車提供空間的重要性。
圖2:六運小區夜景:雖然晚上多數店鋪已經關閉,但所有建筑一層的商店,令這個小區變成一個混合用途開發項目。資料來源:CC Huang
進入六運小區——廣州的一個現代化社區。從遠處看,六運小區可能與今天中國的其他住宅項目沒有區別。公寓建筑采用相同色調,一排排樓房鱗次櫛比。走進這個小區,你便會發現它與其他社區的不同:迷宮般的小型綠化帶,堵住了小區的入口,僅供步行(和自行車)通行。穿過綠化帶后,行人會看到這個小區另一個令人驚奇的特征:在六運小區,公寓大樓的一層,均改造成了一系列商店和餐廳,這與完全僅供住宅或商業使用的超大街區開發模式形成鮮明對比。這種"混合用途"區域的劃分,進一步增強了社區的可步行性,居民無需駕車出行購物,可以說在自家門前便能滿足日常生活需求。
這些阻擋汽車的簡單措施,不僅使六運小區對行人更有吸引力,也帶來了巨大的環境效益。中國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更適宜步行的城市形態,可使交通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29%。(Dongquan, He, and et al. “Energy Use of, and CO2 Emissions from China’s Urban Passenger Transportation Sector - Carbon Mitigation Scenarios upon the Transportation Mode Choice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 53, no. 53–67, July 2013. 何東全等。“中國城市客運交通部門的能源消耗與二氧化碳排放——基于交通模式選擇的碳減排情景。”交通研究第A部分:政策與實踐53,第53-67號,2013年7月。) 這意味著六運小區等類似社區的普及,在鼓勵步行的同時,將有助于中國在控制全球變暖的行動中發揮更大作用。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交通部門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比2010年的排放水平增加54%,因此,新開發項目基本城市形態的決策將對減少城市排放至關重要。從公共健康的角度,減少汽車使用還有助于減少PM2.5排放——事實證明,長期暴露于PM2.5之中,將造成嚴重的健康風險。
圖3:該地圖將六運小區的步行路線和汽車路線密度進行了對比,對比顯示,該社區鼓勵步行,抑制汽車使用。多數地方步行更加便利。
雖然六運小區只是一個社區,但它卻為城市開發者樹立了一個重要的榜樣,展示了在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中,新的可持續開發項目如何借鑒傳統胡同的可步行性。六運小區作為交通與發展政策研究所(ITDP)“公交導向發展”全球排名中為數不多的中國社區之一,對現代中國城市如何實現可步行性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圖4:新天地的步行者。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在六運小區東北765英里的地方,上海有一個較為新近的開發項目,將六運小區的經驗推而廣之。新天地是上海的一塊步行街。新天地的開發建設始于2000年代初,旨在充分挖掘本地區的歷史傳統,在保留歷史建筑和街道的同時,增加現代化的店鋪、餐廳和夜店。對這種將傳統與現代商業相結合的方式,外界起初不乏質疑,但2006年投入使用之后,新天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天地的成功佐證了蓋爾事務所關于重慶市公共空間/公共生活調研的結果:在舊的小型街道逗留的人數比在新的商業公共空間逗留的人數多出150%,在有活躍的、開放的臨界正面的傳統中國社區逗留的人數,比在有封閉建筑正面的街道上逗留的人數多出640%。將傳統社區的活力融入新的商業空間,這為新天地帶來經濟上的收益。這個項目取得了巨大的知名度,其項目名稱甚至演變為一個動詞。現在,開發者會說,讓我們“去新天地”(“to Xintiandi”,這里表達“去建設”之意)一個適宜步行的、人性化的開發項目。
除了商業上的知名度,新天地也證明了城市形態在促進身體運動進而改善公共健康方面的重要性。對整個上海的一項研究顯示,通勤過程中涉及身體活動的居民,患結腸癌的風險降低了50%。( Hou, Lifang, and Ji Bu-Tian. “Commuti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Risk of Colon Cancer in Shanghai.”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 ology 160, no. 9, 2004. “上海的通勤身體活動與結腸癌風險研究”。《美國流行病學雜志》160,第9期,2004年)從更宏觀的健康角度看,最近對上海和杭州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在更適宜步行的社區,居民身高體重指數(BMI)更低。這意味著,城市形態對人們的運動和體重均有影響。
這些開發項目很好地證明了如何在中國增強城市的可步行性,但未來的城市開發項目必須抓住機會,從行人的角度出發,全面考慮城市形態。例如在六運小區和新天地,汽車控制和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間均是這種城市形態的關鍵組成部分。但要完全實現社區的可步行性,必須保證居民的所有需求均可在不使用汽車的情況下得到滿足,因此混合用途區域規劃和良好的騎行與步行路線以及高質量的公共交通,同樣至關重要。要實現活躍的步行生活,必須綜合考慮上述因素。中國的城市可以將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提出的“步行化指數”作為一個良好的起點,深入了解自己需要做出哪些方面的改進,以及在安全便利的步行環境方面與其他城市進行比較。
雖然這個過程需要更加詳細的規劃和更有效的管理,但鼓勵步行而非駕車出行所帶來的好處,對中國城市的環境、經濟和社會繁榮,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的胡同街道和許多新開發項目,如新天地等,已經實現了可步行性,到2025年中國將建成十個紐約市大小的這樣的空間,因此,循序漸進地推進這一發展進程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