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fnxjk.com/statics/images/logo.png)
目前,我國各地政府紛紛推出智慧城市發展戰略,努力爭奪先發優勢。積極推動智慧城市建設不僅有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而且有利于提升居民的生活質量。但是,忽視城市當前的發展階段和未來發展定位等因素而盲目開展智慧城市建設,很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本文以臺灣桃園縣為例,通過回顧臺灣桃園縣智慧城市建設歷程,總結成功經驗,以期為未來的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參考。
一、引言
智慧城市,狹義上是指綜合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獲取、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作出智能的響應,創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廣義上是能夠充分整合優化各類資源,滿足人的全面發展的城市。智慧城市的實質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創新經濟社會發展模式。核心思想是通過運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經濟社會運行效率,實現人與經濟、社會、自然的和諧發展。
智慧城市的理念是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而逐漸形成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定位系統技術、地理信息系統與遙感系統等空間信息網格平臺的逐漸完善掀起了數字地球、數字城市建設的熱潮。20世紀90年代以來,物聯網與傳感器網絡、空間信息網格等技術的發展為數字城市向智能城市演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世界各地掀起了智能地球、智能城市建設的熱潮。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物聯網、新一代移動寬帶網絡、下一代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輪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深入應用,城市信息化進入智慧城市階段。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發展的高級階段,是信息技術與城市管理深度融合的必然階段。
桃園縣智慧化的建設經歷了數字桃園(E-桃園)到移動桃園(M-桃園),再到智慧桃園(i-桃園)的過程,逐漸形成了完善的城市生活網絡體系。桃園縣智慧化的成功與發展戰略規劃清晰、建設步驟穩健等因素密切相關,桃園縣以改善城市管理效率、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為導向,穩步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桃園縣智慧化建設為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重要啟示。
二、臺灣智慧城市建設歷程
臺灣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就啟動了智慧城市建設,由于發展目標定位準確,建設步驟合理有序,成績斐然。
為了提高城市的信息化水平,臺灣政府于1998年開始實施《信息通信發展方案》。2002年,推動“數字臺灣”計劃(E-Taiwan),并于2007年實現“6年600萬戶寬帶到家”的目標。為了提供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信息通信服務,讓居民享受優質的信息生活,2005年臺灣政府啟動“移動臺灣”計劃(M-Taiwan)。2009年,臺灣政府開始實施以“發展優質網絡化社會”為目標的“智慧臺灣(Intelligent Taiwan)”計劃,該計劃擬通過升級高速寬帶網絡,互聯互通分割的網絡系統,輔以有線與無線感應網絡,建設網絡連接的順暢通道,進而構建完善的寬帶基礎設施及應用環境。同年,成立經濟部智慧生活科技運用計劃推動辦公室并發布《智慧生活科技運用計劃》,計劃以智慧小鎮(Smart Town)與智慧經貿園區(i-Park)為兩大主軸,整合運用寬帶網絡、數字電視網絡與傳感網三種網絡系統推動舒適便利、農業休閑、安全防災、醫療照顧、節能環保、智慧便捷等六大領域的智慧科技應用。據此,該計劃又稱為“i236計劃”。該計劃以生活應用本地化、應用服務產業化、服務產品全球化為發展遠景及目標,希望以智慧生活科技提升人民生活水準,進而建立上中下游產業體系,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并孕育未來智慧生活科技新興產業。
臺灣的智慧城市建設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臺北市2006年獲得“全球智慧城市首獎(Top1)”;桃源縣2009年獲得“全球智慧城市創新獎”及“全球21大智慧城市”,并于2010與2011年再度獲得“全球21大智慧城市”獎項;臺中市獲得2012年“全球21大智慧城市”與“2012全球頂尖7大智慧城市”稱號;新北市獲得“2012全球21大智慧城市”獎項。其中,桃園縣最受矚目。
三、桃園縣智慧城市建設歷程
桃園縣位于臺灣西北部,與新北市、新竹縣、宜蘭縣相鄰。該縣面積1220平方公里,人口約135萬,目前是臺灣地區人口最多的縣份。桃園是臺北的交通門戶,環島鐵路、公路、南北高速公路均經過桃園,并有高速公路直通桃園國際機場,北部橫貫公路自大溪、復興穿越雪山山脈進入宜蘭,西北沿海有濱海公路,交通極為方便。桃園縣從2002年起,分階段規劃數字桃園(E-桃園)、移動桃園(M-桃園)及智慧桃園(i-桃園)等各項信息化建設,通過信息技術改造城市,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與運行效率。
1、數字桃園(E-桃園)建設
2002年,桃園縣政府啟動E-桃園計劃。計劃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提升政府的效率及服務質量,方便民眾通過電子化政府更快捷地獲取政府資訊,建立更高效的政府與民眾的交流渠道。重點建設項目包括桃園縣政府服務入口網與桃園縣政府業務信息化改造。
桃園縣政府服務入口網通過整合由不同城市管理部門獨立管理與運作的網絡服務與咨詢,為居民提供桃園縣單一入口網站。網站提供工商投資、觀光休閑、社會福利以及縣民資源等四大主題網,提供縣民一站式服務,強化民眾E化的能力。其中縣民資源的部分,分設了勞工服務等12類縣民生活資訊,同時在E化服務臺也納入縣長信箱、服務部落、常見問答以及線上申辦等資源,并提供法規查詢、資訊便民系統查詢等線上服務資源索引,讓民眾通過電子化的方式直接參與縣政府運作,以增進民意互動。
除建設桃園縣政府服務入口網站之外,桃園縣政府積極推動政府業務電子化,以提升縣政府各行政單位工作的效率。如開發網絡申辦服務、提供網絡付費、電子身份認證功能,節約了往返縣政府的申辦時間與交通費用。在政府內部業務咨詢方面,電子公文令公文交換時間由2天縮短為30分鐘;財政系統的電子化實現了對縣政府各項預算的全程掌控;考勤系統的電子化實現了縣政府對員工工作狀況的有效監督與規范;GIS國土資源咨詢的電子化令土地出讓分區審核等處理時間節約一半以上。為確保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消防119救護、警察勤務派遣、消防救災等也被納入電子化管理。截止到目前,縣府內部數字化程度已高達95%以上,大幅提高行政作業效率及品質。而涉及民眾的各類案件申辦、民意反饋等,也都納入系統管控。同時,為民眾提供專用信息查詢通道。 建立更便捷的政府為民服務通道是E-桃園建設的著眼點。政府服務入口網與業務電子化提高了政府辦公效率的同時也拓展了政府與民間的交流的方式,由傳統的面對面交流逐漸轉變為通過網絡進行溝通。政府服務入口網便捷通道的建立,間接激勵了民眾提高自身計算機操作水平。隨著需求的多樣性,E-桃園建設的內容也不斷拓展。縣政府積極推動中小學生E化建設,目前縣轄學校均有高速光纖到校、配備設備完整的電腦教室、有MOD隨選視訊教材以及教師國際資訊能力認證(IC3)。
雖然以目前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來看,E-桃園的建設略顯單薄,甚至建設初期推進緩慢,參與度低,但正是E-桃園的先行建設,促進了地方民眾觀念的轉變,為M-桃園的建設奠定了基礎。同時,E-桃園的建設也在不斷深化,政府服務入口網的內容與時俱進,不斷擴展。
2、移動桃園(M-桃園)建設
隨著移動通訊設備的逐漸普及,民眾對信息移動化傳輸的需求不斷提高。為了滿足民眾的信息需求,提供更加便利的信息交流手段,桃園縣政府自2005年起積極規劃M-桃園計劃。計劃包含行動寬頻便利生活、工商行銷產業效能、安全通報即時守護、縣政公務行動辦理等四大方向,包括無線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及17項無線寬帶相關應用服務開發,其中行動寬頻基礎建設以縣府公共設施為基礎進行布局,共架設30座WiMAX基站,并建設面積約為37.5平方公里的覆蓋桃園核心都市區的T型WiMAX行動走廊。其余區域則整合WiMAX、WiFi、3G等多元上網服務,使WiMAX覆蓋區域外的民眾也可使用M化應用服務。縣政府積極進行WiFi熱點、WiMAX行動廊帶以及3G的上網環境設施的建設,主要目的是為縣民提供多元的網絡接口,建立便捷的信息溝通渠道。縣政府更希望通過WiMAX行動廊帶的建設,加速推動桃園縣無線寬頻產業技術整合,籍此吸引相關產業落戶桃園。
目前,縣容查報、多媒體簡訊線上申辦、交通違規通知、WebCall便民E點通等服務均可利用移動設備通過網絡即時獲知并向政府反饋;而且在推動便利生活上,縣政府進一步擴大服務點,除了提供民眾至桃園縣各地戶政事務所外,還通過與便利超商合作,為居民提供業務申辦、繳費等業務,減少居民往返奔波之苦。同時,建設MIP移動桃園導航網站,讓民眾利用移動設備快速連接至M-縣政服務、M-寬頻生活、M-工商應用、M-公共安全通報、M-觀光瀏覽服務及大溪地行動導航等六大服務單元,讓居民通過手機或PAD技能方便獲得桃園當地各類信息。縣政府方面,以警政消防創新應用移動科技為主,比如“行動消防安全檢查列管系統”提高了消防人員掌握建筑物消防配置情形的效率;“行動前進指揮系統”則可通過移動科技設備,即時傳回災害及治安現場影像,方便后勤遠程掌握現場,進行決策。此外,還公開公務部門間訊息快速通知及狀況即時回報的系統等,使桃園縣公務處理更加快速。工商應用主要體現在網絡行銷管道、企業行動學習環境及遠距視訊的連線需求等。
M-桃園的建設以移動基礎設施為起點,由于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數額大,桃園縣政府一方面積極拓展融資渠道,吸引中華電信合作共建M-桃園;另一方面,先行進行試點區域建設,以都市核心區為建設重點,之后逐步推進,覆蓋邊緣地區。基礎設施完善之后,積極拓展各領域服務內容,惠及政府、企業與居民。
3、智慧桃園(i-桃園)建設
為了進一步落實“智慧臺灣”、“桃園航空科技城”的愿景, 2009年桃園縣政府啟動i-桃園建設。i-桃園圍繞集客運、貨運、生產、觀光、生活于一體的桃園航空科技城,推動優質網絡示范城市的建設。
桃園航空城總面積約6150公頃,預計投資2兆4千億臺幣,才能邁向“168”(創造招商投資金額超過1兆2千億臺幣,年產值超過6千億臺幣,超過8萬個就業機會)的目標。全區共規劃機場專用區、航空產業區、自由貿易港區、經貿展覽圖區、機場相容產業園區、濱海游憩地區、精細農業發展地區及生活機能區等八大區。桃園縣政府希望通過全區布建數位化光纖、無線寬頻網絡與智慧型運輸及治安監控系統以及整合WiMAX與LTE(長期演進)網絡的第四代移動寬帶網絡等基礎設施,將航空城建設成為全面整合數字基礎設施與支援服務的前瞻性智慧航空城。依托智慧航空城,桃園縣政府不斷拓展信息通信技術的應用范圍,逐漸形成覆蓋醫、食、住、行等生活各個方面的信息網絡系統,為居民提供經濟、方便、安全及貼心的優質智慧化生活服務。
綜上所述,i-桃園是基于前期E-桃園與M-桃園建設的堅實基礎之上的,將網絡信息通信技術不斷滲透至城市生活的各個層面,逐漸形成高效便捷的城市生活網絡體系。
四、結論
桃園縣智慧城市的建設過程是信息技術與城市管理不斷融合的過程,是縣府與民眾深化溝通與互動的過程,是官方資本與民間資本合作的過程。桃園縣智慧城市的成功之路為我國今后地方政府智慧城市的建設提供了諸多有益的啟示。
1、要加強頂層設計與宏觀統籌協調
智慧城市是一項涉及多部門多行業的復雜的系統工程,但目前個別地方政府盲目跟風,把智慧城市建設作為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貪大求全;或者把智慧城市僅僅定位在工程建設,沒有明確主要的工作任務和實施路線,導致智慧城市建設存在很大的浪費現象。中央政府必須加快研究制定有關政策法規與標準規范,加快建立跨部門跨行業的共享與協調機制,營造智慧城市發展的良好環境。
2、制定具有前瞻性與操作性兼備、全局性與針對性并舉的智慧城市戰略規劃
智慧城市的建設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每一階段的發展側重點有所不同,各地方政府應從現實基礎出發,準確定位城市發展目標。一是要充分重視智慧基礎設施建設。智慧的基礎設施建設既包括城市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也包括傳統基礎設施的智慧化改造。二是要堅持以點帶面,循序漸進穩步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智慧城市發展應分階段有重點的進行,在初期,可優先發展城市交通、衛生醫療等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工程。三是要充分發揮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引導作用,營造有利于智慧產業發展的市場環境,配合智慧城市建設。
3、堅持以民生為導向,積極推廣惠及全民的智慧城市創新應用
堅持以民生為導向,積極推廣惠及全民的智慧城市創新應用。推動信息共享與網絡融合,改變城市治理中部門分治、信息阻塞、資源分散的局面,充分利用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民生應用,切實解決城市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的“孤島”現象。一是要建設“智慧政府”,提升政府辦公智能水平,提高公共服務效率與質量。二是以提高企業運營智能化程度為目標,開展“企業物聯網”應用試點示范,推廣企業智能管理應用,逐步實現企業生產管理智能化。三是要建設智能社區體系,提升智能社區交流水平,推廣智能社區服務,建立高度包容的信息社會,消除數字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