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再開動一引擎。
9月2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大力建設海綿城市,提高城鎮化質量。
會議要求,自今年起,要在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在基礎設施規劃、施工、竣工等環節都要突出相關要求。增強建筑小區、公園綠地、道路綠化帶等的雨水消納功能,在非機動車道、人行道等擴大使用透水鋪裝。
會議也提出,海綿城市要與地下管廊、棚戶區、危房改造和老舊小區更新相結合,加強排水、調蓄等設施建設,快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和黑臭水體治理等問題。
保守估算,海綿城市建設將拉動超萬億的投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任興洲稱,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海綿城市建設,有效推進新型城鎮化,與此前拉開序幕的全國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棚戶區、危房改造相輔相成,對于經濟的拉動作用不容小覷。
拉動超萬億投資?
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地下城市的建設也逐漸獲得重視。
所謂的海綿城市,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長章林偉曾解釋,并不是指某個項目,而是一種理念,從“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著手,通過城市規劃、建設的管控,綜合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工程技術措施,控制城市雨水涇流,實現低影響城市開發建設(LID),最大限度地減少由于城市開發建設行為對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將城市建設成“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體”。
形象表述,即城市像海綿一樣,遇到有降雨時能夠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在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
按照上述定義,章林偉也綜合各地已經開展的低影響開發建設項目的實踐,對海綿城市建設投資進行過投資估算。
海綿城市的建設需要滲、滯、蓄、凈、用、排等工程技術設施,具體包括排水防澇設施、城鎮污水管網建設、雨污分流改造、雨水收集利用設施、污水再生利用、漏損管網改造等等,總的建設成本大概在1.6億-1.8億元/平方公里。其中滲、滯、蓄等源頭減排項目投資約占1/3。
9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海綿城市要與棚戶區、危房改造和老舊小區更新相結合,并和地下管廊建設結合起來,自今年起,要在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在基礎設施規劃、施工、竣工等環節都要突出相關要求。增強建筑小區、公園綠地、道路綠化帶等的雨水消納功能,在非機動車道、人行道等擴大使用透水鋪裝。
按照每個城市平均25億元左右的投資測算,海綿城市的建設將拉動超過1.5萬億左右的投資。
資金缺口巨大
北京大岳咨詢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金永祥認為,海綿城市的建設是大趨勢,推進的關鍵是巨大的資金缺口。
財政部去年年底出臺了相關政策,中央財政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給予專項資金補助,具體補助數額按城市規模分檔確定,直轄市每年6億元,省會城市每年5億元,其他城市每年4億元。對采用PPP模式達到一定比例的,將按上述補助基數獎勵10%。
以首批試點城市安徽池州為例,未來3年內共安排海綿城市試點項目117個,總投資211.62億元。按照上述中央財政補貼標準,不難看出地方建設海綿城市仍存在資金缺口。
在力推“海綿城市”建設時,李克強特別要求,總結推廣試點經驗,采取PPP、政府采購、財政補貼等方式,創新商業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項目建設運營。將符合條件的項目納入專項建設基金支持范圍,鼓勵金融機構創新信貸業務,多渠道支持海綿城市建設,使雨水變棄為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北京建筑大學城市雨水系統與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李俊奇稱,對于社會資本而言,海綿城市承載的雨水回收利用、污染控制、改善生態環境等職能,多數帶有公用事業性質,不具有盈利性,而且不少項目動輒十余年甚至幾十年,存在收益上的不確定性。如何吸引企業和社會資本參與,需要模式創新。
“過去,各地簡單的通過三通一平、七通一平就賣掉了,且源頭減排的要求又沒有明確,未來,滲、滯、蓄等源頭減排方面的投資可在地塊開發中落實。”章林偉稱,如果在城市開發建設之前就考慮好,在用地、規劃、施工等審批環節中要求開發商落實好源頭滲、滯、蓄等工程措施,把人居環境做好,政府可以減少投資,還可以帶動土地的升值。
章林偉介紹,海綿城市建設涉及規劃、建設、市政、園林、水務、交通、財政、發改、國土、環保等多個部門,海綿城市需要力破管理體制的障礙,如果做不到“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管理一張網”,勢必事倍功半,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