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拉孜”信息化項目總控大廳。
閘北援藏干部、拉孜縣委書記張勁松向記者演示“智慧拉孜”信息化項目。
上海援藏拉孜小組在食堂開展小組學習,研究項目新進展。
張勁松走訪結對困難家庭。
拉孜八月,秋高氣爽,處處是綻放的鮮花。
編者按:西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之際,“滬藏情·日喀則行”上海網絡媒體主題采訪活動于8月24日正式拉開帷幕。解放日報解放網記者隨團先后走訪薩迦、拉孜、定日、亞東、江孜等上海援藏五縣,記錄上海援藏成果,描繪雪域高原新貌。
如今,古城拉孜因為“智慧拉孜”名滿全藏,超前的大數據技術應用于雪域高原小城,拉孜實現了全域數字化管理的可貴探索,其操刀者便是第七批上海援藏干部、拉孜縣縣委書記張勁松。這位1976年出生的年輕干部,工科出身,靠自己深厚的技術功底和對城市管理趨向的把脈,從上海請去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的先進企業,為拉孜量身打造了一套符合當地實際的強大系統。
“智慧拉孜”,這個由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小組提出并實施的項目已啟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極大創新了當地的社會治理模式。在張勁松看來,“大數據”絕不僅僅只是一個時髦的概念,而是可以切實用來改變社會治理模式的利器,“大數據時代,與其被動接受,不如主動利用”。項目雖大,耗資不算多,由上海援藏資金花費700萬元援建,是一套采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服務于縣級政府社會綜合管理的一體化解決方案。
在拉孜縣公安局指揮大廳,張勁松向記者一行演示了“智慧拉孜”的功能應用。該項目的核心,是“四大實有”數據庫,即實有人口、實有房屋、實有單位和實有組織。張勁松介紹,目前全縣5.6萬余人口的數據均已完成錄入,而每一個拉孜縣居民錄入的信息則多達138個字段,數據庫的龐大由此可見一斑,可謂真正的“大數據”。該項目通過對拉孜縣域內人員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數據的密集采集,形成社會管理基礎數據庫;通過依托數據庫的管理平臺,實現政府決策數據化、服務群眾個性化、政府工作程序化。
借助這一龐大的數據庫,政府工作人員僅需簡單的操作,即可對全縣居民進行極為精準的服務。張勁松舉例說:“國家有很多補貼政策,現在我們通過這套系統,將政策內容中相應的條款和標準進行整理,再與縣內所有居民的信息進行匹配,就可以很明確地知道哪些人可以享受補貼,從而做到有的放矢。”
事件管理系統也是“智慧拉孜”的一大亮點。群眾所反映的問題都會被提交到這一系統中,隨后下發到相應的部門或事鄉鎮進行處理,并由分管領導對處理結果進行審核。在整個過程中,每個環節均設有時限和分級提醒功能,從而讓縣政府能夠確切掌握事件的處理進度,實現了工作的程序化,提高了政府辦事效率。
提及“智慧拉孜”項目,張勁松難掩自豪之情:援藏小組初到拉孜時,這里的各個職能部門數據化程度相當低。但正因如此,這里并不存在內地大城市常見的“數據壁壘”和“數據孤島”的問題,因此工作反而易于推進:“當初的拉孜可以說是一張白紙,所以發揮的空間很大。我們通過1年的努力,就完成了在大城市可能需要10年才能完成的工作。”
“智慧拉孜”啟用一年半,因其成效卓著,日喀則市已決定在其全境18區縣進行推廣。項目技術方案提供方、曾經打造“網上世博”的3D技術綜合服務商上海創圖科技,已投資1000萬元在拉孜注冊了子公司,在他們看來,雪域高原恰是率先普及大數據技術的理想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