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上,如今出現了一座由大數據打造出的智慧之城。在日喀則市拉孜縣,由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小組提出并實施的“智慧拉孜”項目已啟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極大創新了當地的社會治理模式。
上海援藏干部、拉孜縣縣委書記張勁松自稱“理工男”,在理工科出身的他看來,“大數據”絕不僅僅只是一個時髦的概念,而是可以切實用來改變社會治理模式的利器:“大數據時代,與其被動接受,不如主動利用。”基于這樣的思路,“智慧拉孜”項目應運而生。
“智慧拉孜”項目由上海出資700萬元援建,是一套采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服務于縣級政府社會綜合管理的一體化解決方案。該項目通過對拉孜縣域內人員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數據的密集采集,形成社會管理基礎數據庫;通過依托數據庫的管理平臺,實現政府決策數據化、服務群眾個性化、政府工作程序化。
“智慧拉孜”項目的核心,是“四大實有”數據庫,即實有人口、實有房屋、實有單位和實有組織。據張勁松介紹,目前全縣5.6萬余人口的數據均已完成錄入,而每一個拉孜縣居民錄入的信息則多達138個字段,數據庫的龐大由此可見一斑,可謂真正的“大數據”。
借助這一龐大的數據庫,政府工作人員僅需簡單的操作,即可對全縣居民進行極為精準的管理。張勁松舉例說:“國家有很多補貼政策,但過去在政策執行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遺漏或是重復補貼的情況。現在我們通過這套系統,將政策內容中相應的條款和標準進行整理,再與縣內所有居民的信息進行匹配,就可以很明確地知道哪些人可以享受補貼,從而做到有的放矢。”
事件管理系統也是“智慧拉孜”的一大亮點。群眾所反映的問題都會被提交到這一系統中,隨后下發到相應的部門或事鄉鎮進行處理,并由分管領導對處理結果進行審核。在整個過程中,每個環節均設有時限和分級提醒功能,從而讓縣政府能夠確切掌握事件的處理進度,實現了工作的程序化,提高了政府辦事效率。
說起“智慧拉孜”項目,張勁松難掩自豪之情。據他回憶,援藏小組初到拉孜時,這里的各個職能部門數據化程度相當低。但正因如此,這里并不存在內地大城市常見的“數據壁壘”和“數據孤島”的問題,因此工作反而易于推進:“當初的拉孜可以說是一張白紙,所以發揮的空間很大。我們通過1年的努力,就完成了在大城市可能需要10年才能完成的工作。”
“智慧拉孜”啟用一年半,成效卓著,目前已在日喀則市內的多個縣進行推廣。張勁松說:“智慧城市的概念如今方興未艾,在西藏進行智慧城市建設的探索,是非常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