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新型城鎮化和“互聯網+”雙引擎驅動而來的,是全國范圍內的智慧城市建設熱潮。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經有超過500個城市在進行智慧城市試點,計劃投資規模超過萬億元。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提升城鎮規劃建設水平,發展智慧城市。可以預見,智慧城市在我國必將迎來日益廣闊的發展前景。
實際上,從引入智慧城市的理念,到今天遍布全國各地的試點城市,前后不過五年時間。五年來,我國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設在探索中成長,逐步從理念走向實踐、從無序變為有序、從注重形式到追求實效、從封閉單一走向合作共贏。具體來看,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日益呈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和趨勢:
一是提供整體性的解決方案。
早期的智慧城市建設普遍存在設計分散、各自運營的特點,比如公安部門負責建設智能監控系統,行政服務中心牽頭優化網上行政審批系統、衛生部門負責智慧醫療等等,系統與系統之間由于標準、技術、體制機制等一系列問題,很難成為協同高效的整體,這就讓智慧城市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大打折扣,從而降低了運營效率。一些新試點的智慧城市在建設時開始注意規避這類問題,從頂層架構設計、數據共享與服務平臺建設,到咨詢規劃、運營服務等各個環節交由專業化機構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統一進行建設、布局和維護。比如銀川的智慧城市建設走到了全國前列,就是采用了中興公司提供的整體解決方案,從頂層設計入手,結合銀川的區域優勢,全面規劃了10大系統13個模塊,不像其他項目只做交通或政務等一個或兩個模塊,從而實現了城市整體而不僅僅是單個部門的數據共享,大幅度提高了智慧城市的運營效率。
二是采用多元化的運營模式。
智慧城市的建設和運營主體究竟應該是誰?在這個問題的認識上很多試點城市走過一段彎路。建設初期,由于盲目跟風,很多城市沒有經過認真論證,全部由政府主導、地方財政出錢,這就造成一些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智慧交通等投入資金量比較大的領域,由于地方財政資金難以持續地承擔項目建設和后續運維費用而中途擱置或者不能正常發揮功效。實踐證明,在資金、技術、人才、服務、基礎設施等諸多要素都受到制約的前提下,要想確保智慧城市的建設運營具有可持續性,就必須摒棄政府部門大包大攬的傳統觀念,引進更多的社會力量一起參與、共同推進,采用聯合建設運營的多元化發展模式。觀念的轉變帶來的是模式創新,其中比較典型的是PPP商業運營模式,由政府購買服務,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委托專業公司運營,可以有效的解決建設和運營維護中的一系列難題。
三是建設開放式的信息平臺。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信息和數據在智慧城市的建設和運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智慧城市在運營過程中,數據量會呈現爆發式增長,比如城市交通數據、環境監測數據、行業數據、人口數據等等,這些數據的應用和分析水平,直接決定了智慧城市的運營效率。但是,目前我們很多城市的數據都是相對孤立和封閉,往往不向外界開放,這一現象也被稱之為“信息孤島”。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出于信息安全的考慮,另一方面也是城市本身管理體制的問題。大數據是智慧城市運營的基礎,沒有開放共享的數據支撐就談不上真正的智慧城市。目前,美歐等發到國家和地區都制定了相應的數據開放計劃,不斷擴大信息共享的深度和廣度。對我國的智慧城市建設來講,運用開放式的信息服務平臺,實現數據共享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四是注重實用性的建設理念。
不管智慧城市的建設和運營涉及多少領域和部門、由誰來參與完成,它最終的目標還是要方便城市管理,為老百姓提供更為便捷的生活。因此,新一輪智慧城市建設越來越注重以民生為導向,重點關注老百姓急需的智慧民生領域,比如智慧醫療、智慧社保、智慧交通、智慧防災、智慧社區、智慧校園等。2014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七部委發布的《關于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以人為本,務實推進”的基本原則,強調智慧城市建設要突出為民、便民、惠民。實用性的要求決定了在智慧城市的建設過程中,必須要因地制宜、量體裁衣,充分考慮城市的實際需求,發揮城市的優勢資源和個性特點,避免由于照搬照抄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五是推進融合化的發展路徑。
智慧城市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促進產業升級,一方面建設智慧城市可以有效帶動電子信息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等領域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智慧園區”、“智慧企業”的建設可以有效改善企業發展環境、提升企業運行效率。當前,越來越多的智慧城市建設商和運營商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并將其作為頂層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興公司提出的“智慧城市2.0”,就強調與城市整體的產業規劃結合起來,比如推進國家重大戰略政策落地,建設跨境電商、電子口岸的園區,推進產業升級,以大數據運營的思路來落實信息惠民、拉動信息消費等等。未來的智慧城市建設一定是走一條與城市產業融合發展的道路,以智慧城市建設帶動產業升級,通過產業升級促進智慧城市建設向更高層次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