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今年“兩會”,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此前,出臺《農業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 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等文件。
一系列文件的出臺都在為互聯網迅速發展下的智慧農業打下良好基礎。作為農業大國,農業和科技、互聯網結合,將會碰出怎樣的火花?產生怎樣的產業效應?
國家頂層支持
“隨著十二大的召開,工業已經發展到了一定階段。農業才是一個根本點,要用一種持續有效的眼光看待農業的智慧型發展。”《每日農經》資深編導郭冬云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互聯網發展的大潮下,人口基數龐大的農村的互聯、物聯發展是被我們忽略的。而這次智慧農業的著重提出,讓我們將目光更深層地放在基礎農業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智慧農業的未來前景上。
2011年發布的《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十二五”規劃》 (以下簡稱《規劃》)中提出,在農業部確定的200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開展農業農村信息化試驗區。重點開展3G、物聯網、傳感網、機器人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該區域的先行先試,推進資源管理、農情監測預警、農機調度等信息化的試驗示范工作,完善運營機制與模式。
按照《規劃》要求,“十二五”時期,農業農村信息化總體水平將從現在的20%提高到35%,基本完成農業農村信息化從起步階段向快速推進階段的過渡。具體指標包括:農業生產信息化整體水平翻兩番,達到12%;農業經營信息化整體水平翻兩番,達到20%;農業管理信息化整體水平達到60%;農業服務信息化整體水平達到50%等。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鄭宇潔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國家近期的農業政策對于智慧農業的推廣具有積極作用。《中國制造2025》將農業機械裝備納入其中,這向農民和投資者釋放了信號,引導更多的資金和資源流向智慧農業領域;國家對農業技術應用等方面實施的一些補貼政策,有利于降低智慧農業發展過程中企業的成本;農業政策中關于農業領域人才培養的政策,有利于吸引一些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學子參與到智慧農業的建設中來。
相關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3年,中央財政對三農的支出分別是 10497億元、12297億元、13799億元,如果加上地方財政對三農的支出,從2012年開始,全國財政對三農的投入已連續兩年超過3萬億。2011-2014三年來,財政農業投入超過9萬億。
市場混亂是主要問題
國家的大力支持及政策的出臺都在客觀上保證著智慧農業向上發展。但是智慧農業在廣大農村是否普及及發展程度更是應該研究的問題。
“農業盡管是我們的基礎所在,但是在國民經濟發展中還處于弱勢,存在短腿。在科技資訊方面,傳統的農耕小城市跟大中城市或者發達國家有一定差距,但是這也是智慧農業發展的必要所在。”在談到智慧農業的普及問題時,江西省泰和縣漢君雄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翔華這樣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道。
而一般認為的農業大省智慧農業的發展情況是否也像普遍認為的有一定的同步性呢?郭冬云表示,我們傳統認為的農業支柱省份、東北三省等的智慧農業發展不是很好,同樣發展比較弱勢的還有西北等省份,還是比較傳統的農業耕作模式,智慧農業并沒有融入到日常中。而江蘇、新疆等地的智慧農業的普及率是很高的。
究其原因,郭冬云認為一方面是政府倡導的力度問題,新疆建設兵團對農業的重視和對智慧農業的開發都是有目共睹的,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電腦集中控制、水力資源豐富等都是其發展的優勢及發展過程中因地制宜的創新產物;另一方面是農民的思想意識問題,新疆因為政府由上至下的帶動及天然的地理環境,農民有著憂患意識和互聯網思維,可以從比較符合時代潮流的角度思考自己的耕作問題。而江蘇因為沿海的地理優勢,接受的信息比較多,懂得因地制宜,農民思想開放,而且一般新型的試點也會在這里開始。
而東北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優勢,但是因為近年投資力度小,農耕區雖然多,但是幾乎都是傳統農耕,缺少活力。并且農民思維禁錮,政府缺乏必要的引導,市場化程度不高,這些都是發展智慧農業存在的問題。
而在農民的互聯、物聯意識方面,李翔華以自己20年的養殖經驗告訴記者:“我們從2000年開始和沃爾瑪合作,給山姆會員店提供專用蛋品,無條件上架,2002年開始有包裝,有了品牌意識。”
“那時就意識到了品牌,即區別于其他品牌的重要性,這也應該算作是先導的互聯農業經商思維了。”李翔華笑著補充說。
“現在最主要的是解決市場混亂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農民的效益得不到保護,向上走的智慧農業也不會落到實處”李翔華說。
而對于如何解決市場混亂的問題,李翔華認為,首先是產品的溯源問題,這樣既讓農民對自己的產品有整體的認知,管理更方便,也讓消費者保障了自己的權益,在消費中可以更安心;其次國家要加強對農民的扶植,通過政策來平衡資源,宣傳智慧農業的核心所在,對農民進行基礎知識的輔導;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具有品牌意識,在市場混亂的情況下有一定的調節作用。
在市場混亂不利于智慧農業發展的情況下,李翔華做了詳細解釋,即:農業市場混亂的情況下,不利于整體農業品牌的發展,拿陽澄湖大閘蟹的例子就是,很多消費者知道陽澄湖大閘蟹好,但是并不知道具體有哪些品牌,或者說對自己買的東西缺乏安全感。
現代化信息管理是方向
而如今在“互聯網+”潮流下、在物聯網以及大數據的推動下,智慧農業將迎來新的發展。
“智慧農業是物聯網在農業方面的應用,物聯網為智慧農業提供技術支持。在RFID電子標簽、遠程監控系統、無線傳感器監測、二維碼等物聯網技術的支持下,農業實現智慧化。與此同時,智慧農業的發展會帶動物聯網技術的進步,智慧農業的發展使已有的物聯網更加成熟、應用更加廣泛,并催生一些新技術的出現,從而推動物聯網的發展。” 鄭宇潔在談到物聯網與智慧農業的聯系時這樣告訴記者。
在2013年無錫國際物聯網展覽會上,就出現了“大數據時代下的智慧農業”為題的主題報告。報告認為,農業是基礎薄弱,信息化也很薄弱的領域,但是要相信物聯網發展的前景,著重發展智慧農業。
“在農業物聯網基礎上,我們談智慧農業,然后在智慧農業基礎上我們談大數據下的智慧農業。大數據下的智慧農業是永恒的核心觀點。”
鄭宇潔也認為,隨著智慧農業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國家對智慧農業扶持力度加大,智慧農業應用系統所涉內容將會更加廣泛;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日益發展和成熟,會推動智慧農業數據處理系統更加精準化和智能化。
智慧農業總體來說就是一個由政府發起的自上而下改革的過程,農民在缺少基礎的信息、技術的情況下,需要政府的支持引導。
智慧農業應用在實處就是,提供產品追蹤的前提下,將農業進行品牌的價值創造,會有利于整體農業產業的管理,建立現代化信息管理系統,這才是智慧農業未來發展的方向。
“ 互聯網+ 和智慧農業的發展有限,其落實受諸多條件的限制,且農產品銷售與普通商品有很大的差異,其對銷售過程中的安全技術、保鮮技術等方面都有較高的要求,所以農產品的銷售模式在短時間內很難有大范圍的改變。但不可否認的是,農產品的銷售模式逐漸向電商方向發展是不可阻擋的趨勢,等到相關技術、法律法規發展到一定程度時,農產品的銷售模式會發生大幅度地轉變。”鄭宇潔總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