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國家住建部、科技部正式公布了2014年智慧城市試點名單,全國只有84個,瀘州市名列其中,興哉。
從國際上“智慧城市”的發展路徑來看,結合中國特色和針對瀘州目前城市發展實際,傳遞了如下幾條信息:
第一,咱們經濟實力強大了,而且越來越強大。
第二,城鎮化速度加快,城市人口倍增。目前瀘州城市人口已愈百萬,城區建成且面積超100平方公里;到2020年達到“雙兩百”。
第三,瀘州已在便民、惠民和政務方面,作了數年努力,“標竿立影”地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指數。最直觀的實例,就是城區乘公交刷卡、手機充值亦能刷公交,水電氣用上了智能表、網上即可繳費,政務大廳可一站式服務等。
第四,瀘州市民互聯網絡意識強,善于運用、敢于運用,連不少退休大媽都樂意玩“網購”;電信、移動、聯通三大通信運營商投巨資,打造4G網絡,人人玩微博微信,已“智慧”在先。
但此番我們瀘州竭盡全力躋身“智慧城市”試點陣容,且是“新增”末班車,說明這對我們城市發展極其重要。用專家的觀點來看,就是“智慧”與“智能”不可完全等同,我們前幾年所呈現更多的是“智能”,而不是立足于全域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層面,也離“物聯網”和創新2.0模式有較大距離。而這兩個元素是“智慧城市”的必備特征,在此基礎上就是各大城市結合自身的創新舉措。
瀘州市委、市政府為進一步提高全體市民的幸福指數,已發出最強音,加大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強力推動和鼓勵各個領域的城市創新管理,要把瀘州建設成中西部地區智慧城市的典范。
既然是試點,國家當然有政策支持,這為我們描繪了較大的創新和發展空間。瀘州有白酒交易中心,有覆蓋川滇黔渝最大的商貿城,有發展新型能源交通的很好的基礎與條件,瀘州作為快速發展的區域中心大城市,還有很多既與它市有共同的“城市病”,也有自己本身急需創新的“智慧管理”領域。
站在全國高度來看,加快“智慧城市”的步伐,還不只是與國際接軌,更是中國城鎮化率不斷提高而帶來的“城市病”所必須破解的課題,“智慧城市”是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