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性是人類的本性,追本溯源,人類城市的出現,就是為了滿足人性的需要。
有證據證明的人類最早城市,是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那個時代還是刀耕火種的新石器時代,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族群聚集而形成的城邦,滿足了人類對生存、安全、物資交換的基本需要。安全不僅包括生命的安全,還包括精神層面的安全,比如宗教。如果去歐洲,不管城市多小,城市的中心一定有教堂。中國歷史上也是這樣,各種早期文化,都有濃重的宗教和祭祀烙印。
普遍認為農業發展推動了城市的建立,但考古研究表明,這個普遍認識并不正確,農業技術的進步起源于城市而非農村,越是靠近發達城市的農業,其生產力水平越高。城市的發展催生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反過來創造了人類聚集的可能:一方面,它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釋放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另一方面,它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提升了對勞動力的需求,推動了農業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轉移,令越來越多的人改善了生活,滿足了人性追求舒適、幸福、自由、交流的內心需要。毫不夸張地說,工業文明才真正帶來了人類的城市文明。
當然,人群的聚集有好的一面,也自然存在“硬幣的另一面”,比如瘟疫對人類的殺傷力隨著聚集越發可怕,即便今天醫療如此發達,西部非洲的埃博拉疫情,仍令全球高度緊張。再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污染、擁堵、生活的高節奏……這些都成為城市反人性的一個側面。
人類掌握的生產力水平,決定了人群聚集的規模。農耕時代,受制于生產力水平,數十萬人的聚集,就可以稱之為全球最大的城邦,歷史可尋的最大城市,也僅僅是剛剛超過百萬人口,而且是曇花一現,比如《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繁榮的洛陽。
工業文明的時代,是人類掌握自然科學的爆發期,人類對物質的認識進入了原子時代,實現了能源革命,電力逐步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礎元素。能源和動力,推動了城市立體發展,為高密度的人口聚集創造了基礎,而工業推動了人類分工的細化和產業的規?;?,成為吸納勞動力的源泉,百萬人口的城市,逐步成為常態,而千萬人口的城市也不斷涌現。上世紀中葉紐約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代表了工業時代城市的輝煌成就。
20世紀公認最偉大的發明是計算機,比特時代,就此展開。比特可以說是人類早期工業文明之后,對人類文明貢獻價值最大的要素。如果說基于原子的工業革命是對人類改造世界的體能延伸的話,那么比特的革命就是對人類智慧的延伸。
之所以這樣說是源自于比特對于原子完全迥異的特性。原子是物質的最小單位,比特則是信息的最小單位。原子有質量,卻無法分享。通俗來說就是一個物體,你有了,我就無法占有它。但是比特不同,它沒有質量,你擁有這個比特,我也可以擁有,擁有的人越多,比特的價值才越大,人類的才智發揮的價值就越大。
早期比特承載的信息,是科學計算的結果,信息的價值有限。70年代以后,隨著計算機的大量商用,比特成為商業流程的載體,比特的價值逐步釋放出來,成為今天信息社會的基石。
今天,隨著芯片制造能力的巨大進步,人們具備了移動計算的能力,我們今天手里的一部小小手機的計算能力就堪比上世紀90年代的超級計算機!而我們的信息交換的網絡也實現了巨大飛躍,移動互聯網正在改變每一個人的城市生存方式,這使得我們的周圍,堆積了越來越多的比特。有專家指出,從2010年開始,每一年所產生的數據,超過之前人類所有數據的總和,人類和人類城市在這一刻,邁進了信息時代。信息時代的城市的最高表現形式,就是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什么?它實質上就是人類城市活動的信息,匯集成為一個城市在信息空間的一個映像,今天的城市,實際上由兩個部分構成,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城市物理空間和信息世界的互動,為城市的變革創造了新的動力。并由此誕生了一個新的概念:CPS(信息物理系統)。用虛擬信息空間來影響、改造和驅動物理城市,就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既是目標,也是一個過程。
幾千年來,中國一直是一個傳統的農耕大國。1978年,與中國改革開放同期的德國98%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中國只19%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因此,面對今天智慧城市的需求,西方城市的目的和訴求與中國有著很大的不同。對于西方來說,城鎮化和工業化早已實現,如何再次釋放城市的活力,是智慧城市研究和實踐的關鍵。但對中國來說,正在經歷今天全球化這個環境下的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城鎮化,四重疊加的歷史變革。從戰略角度來看,中國如果抓住這個“新四化”的歷史機遇,我們就能擁有后發優勢,借鑒西方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經驗,少走彎路,快步直達,實現“兩個百年”夢想。但從現實的角度來看,我們今天要實現的智慧城市建設,要比西方國家有更多的復雜性,更多的差異點,更多的階段性。
2014年以來,對于中國當前階段,智慧城市要做什么,經過幾年的試點和實踐,從中央到地方都已經形成基本共識,那就是以改善民生為核心,以民生服務為抓手,并以國務院的名義正式下發。作為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和運營的探索者,我們在這一過程中也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對此我深感欣慰。
安東尼·湯森,作為全球智慧城市研究的學者,通過本書,為我們描繪了未來若干年人類智慧城市的面貌,也同時展現了未來全球智慧城市建設的思想、經驗和案例,為我們洞察世界的發展,把握時代的脈搏,提供了借鑒,是值得一看的好書。我非常認同湯森在本書中的一個核心觀點:“全世界最智慧的城市,就是你所居住的城市。草根與社群的科技參與,將是改變城市的主要力量!”
毫無疑問,人類終將生活在城市。智慧城市為每個生活在城市的人,帶來了更加公平公正的環境、更多的參與機會,帶來了幸福和繁榮。我們也一直在努力踐行以人為本的理念,讓每個公民能夠積極參與到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為自己營造美好的智慧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