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經說:在21世紀初期,影響世界的最大兩件事,一是新技術革命,二是中國的城市化。新技術革命和城市化發展相結合,智慧城市的時代來臨。
文字發明之始,人類社會經歷了五千年的農業文明時代。彼時,城市以農業化為主,從40萬人口的雅典古城到100萬人口的羅馬古城、100萬人口的西安古城和70萬人口的北京元明都等,都是農業文明時代代表性城市。
1820年之前的農業文明時代依靠自然資源,技術水平低下,世界人均GDP緩慢增長,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與推動,貿易與經濟流動使具備集聚效應的城市更加集中化發展,最早的唐代長安,宋代幽州,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古代商業交通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典型城市。
回顧三百年的工業文明時代,城市成為工業生產中心,城市化進程加快。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大大促進了生產專業化和協作化。從蒸汽機到電動機到電子計算機,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越來越短。洛杉磯、大阪、香港等商業高度繁榮的城市這時期脫穎而出。
然而,在工業文明時代,傳統工業化發展造成人類居住環境惡化,帶來深刻的環境危機。盡管中國用三十多年時間走完了歐美150年的歷程,然而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建設沒有跟上步伐,產生了許多問題,如交通堵塞、空氣污染、缺水、電荒等,被形象地稱為“城市病”。
美國歷史學家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指出,城市的誕生,演變和消亡的歷史循環反映了人類文明演進過程的定律。
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新理念——生態文明,無疑是適應信息化時代城市演進的新定律1984年,前蘇聯生態學家O.YANITSY首次正式提出生態城市概念,認為生態城市是一種理想城市模式,技術和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程度發揮,居民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保護,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
2008年基于生態文明理念的IBM “智慧地球”戰略發布, 2009年“感知中國”提出之后,中國迅速掀起了一股持續至今的智慧城市熱潮。眾多城市決策者紛紛將智慧城市作為“十二五”期間政府工作重點。2013年8月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在有條件的城市開展智慧城市試點示范建設,我國無論在部委層面還是各地方都在積極推動智慧城市建設。截止今年9月,中國總計311個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
然而,智慧城市的概念誕生不久,還處于探索發展階段,尚未形成權威定義和統一的標準,相關的體系更沒有一個全面的框架。
“智慧城市”是城市發展的一個層面而不是全部,智慧城市更多側重義信息技術帶動城市智能化,推動城市發展。而不適起初千篇一律大規模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之后大規模的智慧應用,盲目建設講造成很多諸如面子工程的重復浪費。
智慧城市的實現更需要執政者的“大智慧”,依靠政府行政和服務模式的優化和轉變,解決城市亟待解決的與工業時代不相適應的城市發展問題,更多時候,這是一種利益的放棄和理念智慧升華的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