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9年美國IBM公司首次提出“智慧城市”理念,到如今世界各國紛紛制定“智慧城市”建設規劃,“智慧城市”發展現狀如何?未來努力方向在哪兒?記者就這些問題采訪了相關中外學者。
“智慧城市”是演進的動態概念
4月23日,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聯合西班牙艾賽德商學院(ESADE Business School)發布報告《更加智慧地建設智慧城市》(Getting Smarter About Smart Cities),根據北美和歐洲城市的經驗,對“智慧城市”發展提出若干建議。報告指出,“智慧城市”的建設應始于以經濟驅動、聚焦于技術的全面視野,城市必須如實評估自身優劣勢以及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圍繞關鍵資產和領域,在技術支撐下實現經濟增長目標。具體來說,健康的城市經濟體系應具有三個特點:生產率高、包容度高、彈性強。
中國(南京)城市發展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程驊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智慧城市是一個不斷演進的動態概念,既要以智慧化的信息技術推廣應用為前提,更重要的是形成創新文化主導的智慧化空間。
“在后信息時代,低碳、綠色發展的理念必須體現在城市轉型發展的戰略行動中?,F在規劃的智慧城市,必須要有三大維度支撐:一是信息化網絡、智能化功能的硬件設施;二是智慧化的城市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主要體現在政府職能與公共服務的適應性上;三是要有智慧產業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創新型、智慧型、綠色低碳產業企業集群的城市空間。”李程驊說。
“智慧城市”要有抗風險能力
李程驊提出,在推行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注重為智慧產業與企業的培育、成長提供政策性支持;二是讓城市生態修復與生態產業、智慧產業形成相互支持的系統網絡。
美國紐約以信息產業帶動經濟增長的做法受到廣泛推崇,如推出“紐約市應用科學校園”(Applied Sciences NYC)項目,向世界頂級大學和科研機構開放在紐約新建或擴建應用科學及工程類專業校區的機會。作為“交換”,紐約市政府向申請獲得批準的機構提供校園用地、原始資金及行政管理支持。在未來幾十年中,該項目將大大推動紐約市的科技創新、創造萬余個就業崗位并給政府帶來豐厚的稅收。
“智慧城市”必須有能力預防、應對重大氣候環境威脅,在災難發生時保證居民安全健康和城市經濟盡可能少受傷害,并盡快從中恢復。在城市生態修復方面,加拿大阿爾伯塔省首府埃德蒙頓市的環境戰略方案“我們的綠色之路”(The Way We Green)能帶來很大啟發。
有學者提出,“智慧城市”各領域規劃方案的規模應與城市風險承受能力相協調,并非所有方案都要覆蓋整個城市,一些聚焦于創新型產業的小型項目也能借助特有的市場優勢帶動所在城市局部區域的商業發展。如西班牙巴塞羅那市的“22@”創意街區、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的“肯德爾廣場”高科技企業集群都成為未來投資的典范。
“智慧城市”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
盡管概念炒得火熱,但“智慧城市”實際發展尚未達到應有水平,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都市政策項目(Metropolitan Policy Program)研究員艾迪·托莫(Adie Tomer)表示,由于未能制定引導城市今后更加“智慧”運行的長期目標和工作重點,目前許多“智慧城市”的項目規模仍較小。世界范圍內,真正實現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來改善居民生活條件的“智慧城市”還遠未普及。
城市轉型有較長周期,智慧城市建設同樣不可能一蹴而就。李程驊提出,只有建立科學的投融資機制,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才能實現城市智慧化水平的可持續提升。不久前,中國頒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對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要統籌城市發展的物質資源、信息資源和智力資源利用,推動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實現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梢?,現在各地對信息網絡、數據中心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大投入,僅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與前提。真正的智慧城市,要在全球城市體系和生產網絡中占據重要的節點位置,立足創新前沿,在金融、創意設計、高端商務等方面具有統領作用。
李程驊表示,智慧城市的理念固然要大力推廣,但關鍵是要在具體行動中統籌安排,而不是借助硬件建設來擴大投資,既要能提升城市服務功能,又能助力產業高端化并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