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從愿景提出到建設實踐,盡管已經歷數年,至今依然沒有統一的概念,也沒有完全建成的智慧城市。建設智慧城市涉及的角色眾多,包括城市管理者、城市的運營者、市民以及參與建設的企業、機構等。由于對智慧的認識與理解、城市發展以及人本身認知的差異,造成對智慧城市內涵的認識和理解的不同,仿佛盲人摸象,每個側面呈現出的智慧城市具有其獨特的表征。
不同視角下的智慧城市 從城市管理者角度來看,智慧城市意味著一種發展城市的新思維、新策略,是城市發展的新角度,是一種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下,實現城市全面數字化后可視、可測量的智能化城市管理和運營模式,可以推動城市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的跨越式提升。
從信息化專家的角度來看,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發展到高級階段的一種形態,是城市的信息化經歷數字化、智能化后的必然結果。 從市民角度來看,智慧城市意味著生活品質、民生服務、居住環境等得到極大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入滲透到市民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智能、便捷與舒適成為城市生活的典型特征。 此外,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的各企業和機構也對智慧城市提供了不同的視角。中興通訊[0.56% 資金 研報]認為,智慧城市是借助信息技術,把已有的各種生產要素優化組合,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生產和生活,形成技術集成、綜合應用、高端發展的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城市。基于此,中興通訊認為智慧城市具有信息(Information)、智能(Intelligent)、創新(Innovation)、市民與城市互動(I with City)的“4I”特征。 圖表1智慧城市的“4I”理念 內涵演變因素:外部環境與實踐 內涵演變因素:外部環境與實踐 目前,建設智慧城市的外部環境與前期相比出現了重大變化,“美麗中國”概念的提出,加快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進程,以及豐富的建設實踐,對智慧城市建設的方向、內涵與范圍等帶來新的改變。
生態文明:智慧城市建設的新方向 盡管有多個城市在建設智慧城市的過程中,把綠色城市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目標之一,但是對生態文明、對環境因素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地位還沒有放到戰略高度。十八大提出的“美麗中國”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到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突出戰略地位,智慧城市作為“美麗中國”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在其建設過程中必然要求重視生態文明,要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智慧城市建設必須要符合“美麗中國”的要義——生態文明,能夠改善人民的生產生活環境,提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智慧城市內涵的新拓展 新型城鎮化是影響智慧城市內涵的另一個重要外部因素,未來我國城市的發展趨勢與方向勢必要與新型城鎮化緊密結合。一方面,新型城鎮化通過拓展城市功能與格局,將大大擴展現有智慧城市建設的物理范圍;另一方面,新型城鎮化要求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格局,走集約和緊湊的城市群道路,這要求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不僅要有城市角度的考量,更要有全國一盤棋的國家層次上的統籌與規劃。此外,新型城鎮化強調以人為核心,這要求智慧城市的建設要從人的角度去系統地設計架構與系統,民生服務相關的智慧基礎設施將成為優先建設方向,同時,對基礎設施、城市服務與運行等方面的規劃要具備前瞻性和擴展性,要在現有城市容量的基礎上考慮城鎮化的問題。
建設實踐:智慧城市內涵的進一步細化與豐富 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過來又豐富和發展理論,智慧城市內涵的演變歷程也是如此。人們在對智慧城市內涵有了一定認識后開始建設智慧城市,在建設智慧城市的過程中不斷深化對智慧城市內涵的理解,從而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出智慧城市新的內涵。前期智慧城市建設的實踐,賦予了智慧城市更深刻、更細化的內涵,智慧城市也是綠色城市、健康城市、人文城市、幸福城市、平安城市等。
智慧城市的新內涵 在新的背景下,建設智慧城市要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為導向,順應城市發展趨勢,綜合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改善生活環境基礎設施,提升自然資源使用效率,塑造和諧人文環境,努力打造一個兼顧經濟可持續增長、民眾宜居生活及社會和諧穩定的現代化創新生態城市。新時期的智慧城市具有以下突出特征: 在建設理念上更具導向性。城市的智慧化發展方向,既要符合城市本身的發展規律和趨勢,保持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要與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戰略緊密相連; 以人為本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出發點。
人是城市服務的對象,智慧城市建設要關注人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對服務的應用,突出人的直觀感受,只有城市管理工作更便捷和高效,城市運行更順暢,人民的衣食住行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更方便,才真正實現了城市的智慧化。 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建設智慧城市的優先方向。建設智慧城市能夠更好地解決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城市面臨的現狀,提供人民需要的生態產品。
城市的發展與建設理念,與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戰略、城市本身的定位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城市中的管理者與市民的參與程度等息息相關。國家戰略和智慧城市建設的實踐,使得智慧城市建設走上升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