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要水沒水,要油沒油,能源99%靠進口。而2015年臺灣工業電價確實全球第八低,居民電價更是全球第三低。與臺灣能源處境類似的日本,其工業電價是臺灣的近2倍,居民電價則是臺灣的近3倍。顯然,要支撐這樣的福利,臺灣的供電公司——臺電公司已力不從心。
根據臺電公司日前公布的數據,今年上半年虧損近71億元(新臺幣,下同),累計虧損達1010億元,再加上各種長短期債務,賬上欠債高達1.06萬億元,負債比率達85%。
根據2011年的數據,電腦通信及電子產業、化學材料、金屬和鋼鐵工業三個領域的企業年耗電總量占全臺總用電量的33.1%,而且每年還會增加30億千瓦時以上,確實是用電大戶。有一種說法,臺積電一座5納米芯片廠開工,用電量就超過臺灣東部56萬人口用電總和。
臺灣“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蕭代基分析指出,目前臺灣電價計算只考慮能源價格,隱形的治污排碳成本等都沒有計算在內,這其實就是補貼,補貼就會鼓勵多用,推升需求。
長期低電價的結果是,臺灣用電越來越緊張,甚至走向“黑暗”。
大部分民眾都覺得缺電責任不在自己頭上,家庭用電已經很省,“電價不能漲”成主流民意。
而大企業都不怕電漲價,只怕電沒了。“我們不怕貴,是怕不穩定”,8月15日大停電后,高科技產業企業家們喊出心聲。
臺灣最引以為傲的半導體業,最承受不起不穩定的供電環境。以臺積電為例,芯片生產過程中,一旦發生斷電,就意味著生產線上所有的晶圓全部報廢,光一臺光刻機生產線斷電、恢復、重啟所需的設備代價就得以千萬美元計。
用電大戶、面板大廠友達董事長彭雙浪認為,臺灣用電是民生補貼工業。其實,供給和需求應該用價格來調整,用電量越高的人支付越高的單價。
臺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邱俊榮說,“很多臺灣小企業主不求上進,寧可用廉價的成本、不符環保規定的生產方式存活,也不愿跟大廠合作研發,提升競爭力。”這種C咖的小企業,應該用合理的市場機制淘汰掉,是時候開始在能源方面“截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