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返鄉的,不僅是那些帶著互聯網光環的新興公司,能源巨頭們同樣在思考著回歸的可能。在美國市場上曾經風光無限的光伏行業,在經歷了多年被“看扁”的郁郁后,選擇用腳投票不難理解。
私有化漸近
河北企業晶澳太陽能欲結束8年美國納斯達克崢嶸歲月,開啟私有化進程,伴隨著光伏組件制造行業向下游電站業務的延伸趨勢,光伏公司融資需求愈發強烈,“撤離美股回歸A股”暗涌顯現。
上市是為了融資,而選擇退市或許是為了更好地融資。
晶澳太陽能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晶澳”)將融資需求托付于美國納斯達克股市至今已經有8年時光,不過現在,它選擇撤離。
晶澳發布公告稱,公司收到公司主席兼CEO靳保芳提出的私有化收購要約,希望收購其尚不擁有的公司股票,根據這份要約,靳保芳本人及其控制的英屬維珍群島公司晶龍集團公司,將以每股9.69美元的出價收購其余股份,斥資額約在4.14億美元。
如果順利,晶澳將從美股退市,成為光伏行業內第一只成功選擇私有化的中概股,雖然至今晶澳尚未對外公布公司退市后的具體規劃,但業內人士分析稱,其有望殺入A股,實現價值回歸。
10年之前,53歲的靳保芳率領晶澳殺入光伏制造行業,信心滿滿,并火速開啟海外上市計劃,公司成長不滿兩年就成功登陸美國納斯達克。
關于公司上市,掌門人靳保芳曾說,作為企業,融資渠道有很多,最好的融資渠道是上市。因為上市不光是融資的重要渠道,更重要的是通過上市,可以成為一個公眾公司,成為大家關注的公司,能把企業做得更規范。
光伏是技術與資本密集型行業,需要企業擁有雄厚的資本及可持續的融資能力。8年美股市場融資經歷,讓晶澳在太陽能電池和組件領域迅速做強做大,成功進階行業第一梯隊,但是當公司繼續向下游光伏電站進行業務擴展之時,美股漸漸不能滿足晶澳對資金的渴求,此時公司選擇退市,也許是英明決斷。
融資迫切
光伏行業本是資金密集型產業,公司如果面臨轉型壓力,就會有更大的資金缺口。
創業之初,晶澳的主業是太陽能電池,但是在2011年到2012年間,全球光伏市場和行業格局悄然生變,遭受“內憂外患”重創,行業發展陷入僵局,晶澳在行業整合期內提出從電池制造向下游光伏組件擴容。
戰略調整之后,晶澳在組件上的出貨量從2010年的217兆瓦,逐步提升至2012年的1000兆瓦,而2013年的產能更是高達1800兆瓦。截至2012年,組件出貨量大大趕超了電池出貨量。
當晶澳成功向下游組件生產延伸之時,一些光伏制造公司已經在更下游的電站開發領域積極拓展。對此,晶澳總裁謝健表示:“我們的主業是電池,一下子進入電站行業,這個產業鏈條拉得太長了。電池行業的資金流動速度本來就較快,如果先選擇去做電站運營,其必然是大額投入加上長期的持續回報。一個小孩子,還沒有學會走路就去跑,危險系數太大,因此我們當時還是決定進入組件領域。”
不過,光伏行業進入到2014年之后,行業利潤已經逐漸向下游傾斜,那些早年投入開發光伏電站的公司已將電站項目出售,明顯提升了公司利潤,此時晶澳才開始宣布向電站進軍。
2015年5月,晶澳牽手Soventix Chile SPA公司在智利建立合資企業,在當地共同開發大型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業內人士稱,開發光伏電站,投入是巨大的,無論是流動資金占用,還是各國的電站收益、我國西部限電政策等,都需要詳盡分析。
去年以來,受到國內光伏政策的鼓勵、國家電網及其他相關部門的配合、光伏電價補貼到位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光伏電站開發領域迎來發展良機,不過晶澳最擔心的依然是融資問題,晶澳副總裁曹博認為,“光伏電站特別是分布式電站的挑戰還很多,比如融資渠道較為單一,大部分來自于銀行貸款,且缺乏完整的融資保障體制;電費收入因中國誠信機制不健全而會存在不確定性,再加之光伏電價補貼的發放不及時、智能電網并網輔助技術不成熟、屋頂資源有限等,也都會影響分布式電站的發展。”
美股市場或許已經不能滿足晶澳的融資需求,而今年以來光伏上市公司頻遭海外金融機構做空也令行業憂心忡忡。反觀近期國內A股市場的漲勢,已和海外市場估值水平存在巨大差異,同一個行業、不同上市地點的公司的融資水平早已拉開距離,晶澳在這個節點選擇私有化,背后的融資需求已然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