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繼續以兩位數增速高速增長,產業發展呈現如下特點:“技術創新亮點紛呈、提質增效穩步推進,但整體創新能力有待提升”;“行業內部分化突出且分化長期存在”;“金融支撐產業發展有新招,但融資難、融資貴依舊”;“國際并購提升企業形象,對外投資增強企業發展能力”。
我國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在高速增長的同時,也面臨“高端空心失位、低端重復建設”的窘境,存在著標準認證體系有待完善、政府監管模式有待更新、外部環境更加嚴峻等突出問題。
高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要堅持以提高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保持專注發展和耐心發展的定力,實現從“總量追趕”到“質量提升”的轉變、從需求快速拉動到創新開拓市場的轉變。
高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現狀
去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繼續保持兩位數的增速高速增長。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繼續保持總體平穩、穩中提質的態勢。新興產業對助推經濟結構調整、加速產業轉型升級、積聚新動能的作用日益凸顯。高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呈現如下特點。
1、技術創新亮點紛呈、提質增效穩步推進,但整體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去年我國在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的創新成效顯著,不僅在超級計算、量子通信等前沿領域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而且在多個行業和領域實現了重大突破。
例如,中科院軟件所與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國家并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合作完成的研究項目獲得了超級計算機應用領域的最高獎——“戈登貝爾”獎;自主研制的混合磁體裝置實現了任務目標——40萬高斯穩態磁場,成為磁場強度在世界排名第二的穩態強磁場裝置的擁有者。
在LED領域,中科芯源自主研發的基于透明陶瓷K-COB的千瓦級大功率LED照明光源,擁有從設備、配方到封裝工藝全鏈條技術的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目前該項目已完成5項PCT申請,30余項國內發明專利授權,打破了美日德等國的技術封鎖。在新材料領域,已掌握高等級碳纖維材料的相關技術,突破了高等級碳纖維產品的量產制造技術。
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由中國中車自主研發的時速160公里-380公里速度等級高鐵齒輪傳動系統、車鉤緩沖裝置、基礎制動裝置、減振降噪裝置等關鍵零部件,成功完成60萬公里試運行測試,解決了進口產品在運行中產生的箱體破裂、軸承燒損等質量問題,這些成果標志著我國高鐵傳動系統取得了重大突破。
與此同時,我國高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里的相關企業在營業規模、企業競爭力等方面也再上臺階,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持續穩步推進。
如,新能源領域,去年的“500強”里中國企業(含港澳臺)包括協鑫(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晶龍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天合光能有限公司、阿特斯陽光電力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內有193家上榜,比上年增加了27家,上榜數居首位。
機器人領域,技術附加值較高的機器人產品比重在提升,多關節機器人銷售加速,三軸四軸等低端機器人在國產機器人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表明國產工業機器人正在逐步往高端技術領域發展。
然而,盡管我們在有些領域出現了很多技術創新亮點,取得了一批原創性科研成果,實現了從模仿到跟隨到并行再到引領的跨越,但就大多數領域而言,核心技術依然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
如,醫藥行業,國內大部分上市和在研新藥都是在已知藥物靶點和作用機理上的改進,而國內創新藥銷售規模占比很低且投資回報與國外先進企業相比差距甚遠。我國醫療器械產業還存在研發經費投入不足、自主創新產品少等問題,產品同質化嚴重。
機器人領域,在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等方面與國際一流水平差距較大。目前全國有2000多家機器人企業,70%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產品,已有核心技術產品的公司多數為桌面小型機器人,能夠生產體型超過1米的機器人公司不超過10家。其中還沒有企業能批量生產供貨(即出貨量達到1000臺以上).
智能手機領域,盡管智能手機企業已經成為我國科技專利申請量最多的群體,但仍存在國際專利申請量較少、專利覆蓋領域較窄等問題,有時還會受到海外專利侵權的威脅。
總體而言,我國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能力有所提高,正從產業價值鏈的低端向中高端發展,正在逐步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但是產業發展受制于人的局面未發生根本改變,要實現價值鏈的向上攀升、改變“跟隨者”角色有待時日。
2、行業及領域內分化日益突出,且分化將長期存在
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市場和政策的雙重利好下前景光明,但行業內產能結構性過剩、競爭日趨激烈,導致行業整體進入分化整合期。以規模優勢取勝的經營策略正轉向以技術創新、管理運營優化取勝的經營策略,“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已有反轉。
如,新能源領域,隨著行業集中度提升,風電龍頭企業的盈利水平及業績增速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電子信息產品領域,手機生產企業已從8000多家減少到目前的200多家。機器人領域,目前一些龍頭企業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開展產業鏈橫向和縱向整合,聚焦自身優勢,已具備一定的生產規模、技術實力和市場競爭力。在醫藥行業,無論是從主營收入還是從利潤總額看,中藥飲片、衛生材料、生物制品相對成長性較好,而化學制劑和原料藥盡管規模較大,但成長性和盈利性都相對較弱。
總體而言,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企業分化有利于加快資源優化配置、培育新動能、形成新結構,無需過度擔憂。
3、金融支撐產業發展有新招,但融資難融資貴依舊
由于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依靠大量資金、長時間投入,因此,金融創新對助推產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通過開發有效對接產業發展需求的基金和資產證券化等金融產品,賦予企業發展必要的資金,能切實提升金融創新對產業快速發展的服務水平。
如,節能領域,中美建筑節能與綠色發展基金,促成并加速美國節能環保技術與經驗在中國市場的應用,從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減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同時提高工業生產效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
光伏行業領域,深能南京能源投資有限公司以光伏上網收益權為基礎資產發行總規模10億元的資產證券化(簡稱“ABS”)專項,把投資者在光伏電站購電合同中確定性的現金流通過資產證券化進行融資,有助于緩解光伏市場投資的前期資金壓力,增加光伏發電企業的投資積極性。
然而,盡管金融支持產業發展方面有亮點,但是,產業發展本身存在的諸多不確定性,使得企業常常面臨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在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大部分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獲得金融資源的渠道十分有限。而且還存在貨款支付周期長、貨款拖欠增加、承兌匯票支付增多、“連環債”等問題。
4、國際并購提升企業形象,對外投資增強發展能力
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相關企業通過參與跨國并購、擴大對外投資,收購國外先進技術、研發能力和優勢項目,不僅開拓了國際中高端市場,顯著促進企業出口,而且還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提高企業形象,對搶占行業制高點有重要意義。
如,LED領域,以戰略投資者IDG資本為首,木林森及義烏國有資本運營中心等合伙人組成的中國財團成功收購歐司朗光源業務朗德萬斯(LEDVANCE)及其商標許可使用權,提升了企業的品牌形象,加速了產業技術經驗的積累。
機器人領域,藍英集團收購德國機械設備制造商杜爾集團旗下清潔業務Ecoclean85%的股份,浙江萬豐科技收購焊接機器人應用系統服務商Paslin,美的集團對德國機器人制造商庫卡進行公開要約收購等,通過對國外知名企業的收購,在創新上實現了“拿來主義+自主研發”兩條腿走路的模式,有利于縮小中國制造與發達國家制造的差距,提升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實現企業核心技術的跨越式升級,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
高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面臨哪些挑戰
我國高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呈平穩增長態勢,但亮點之中有隱憂,產業發展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
1、面臨“高端空心失位、低端重復建設”問題
在看好中國巨大市場和前景的背景下,發達國家龍頭企業紛紛在中國進行本土化布局。外資龍頭企業切走了中國市場利潤最豐厚的部分,限制了國內企業的發展機會,表現為高端產品的進口依存度高,以及總量過剩與結構性短缺并存。而國內企業還面臨自主創新能力難以迅速提升的困局。
如,新材料領域,目前我國使用的新材料中高端完全依賴進口,中高端大量進口,只有部分中低端新材料實現自給自足。機器人領域,外資巨頭紛紛搶灘中國,國內企業對其依賴度較高,且在技術、零部件成本方面劣勢明顯,嚴重限制了我國機器人企業的自主發展。
總體而言,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和不確定性及不斷增加的壓力,企業希望謀取短期利益,追求“短平快”項目,在創新發展方面不愿意深耕,執著地走創新之路的企業不多。
2、面臨標準認證體系滯后于產業發展的窘境
標準、檢測、認證是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的保障,在保障產品質量安全、引導行業創新研發、規范市場公平競爭秩序、拓寬國際合作、開拓海外市場等方面具有基礎性作用。然而,目前我國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相關標準與測試規范相對缺乏,性能評價和認證體系缺失與不完善對相關領域有消極影響,導致市場魚龍混雜、產品存在“劣幣驅逐良幣”問題。
如,機器人領域,盡管目前涉及機器人服務體系、產品標準、零部件等方面的標準正在編制中,行業自律標準也在積極擬定,我國也先后建立了國家機器人檢測與評定中心、機器人標準化總體組和機器人檢測認證聯盟等標準檢測認證機構,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機器人產業的標準和檢測認證體系存在滯后、系統性不足等問題。由于缺乏必要的技術門檻和市場引導手段,標準認證體系對于提升產品質量和產業競爭力的效果尚未明晰。
標準認證體系的建設對于提升產業整體技術水平、選擇技術創新路徑、轉化創新成果等,具有規范和引領作用。在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很多細分領域,由于行業缺乏被業界認可的國家標準,檢測體系也未建立,造成相關產品質量參差不齊、行業低價競銷無序競爭,嚴重影響產品美譽度,影響消費者對產品的信心,對產業可持續發展有不利影響。
3、面臨監管模式不適應產業發展的窘境
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面臨著傳統的體制機制諸多制約,政府部門對相關領域還存在認識上的偏差和誤區,使產業發展受到制約。
如,動力電池方面,相關規定稱:“鋰離子動力電池單體企業年產能不低于80億瓦時,金屬氫化物鎳動力電池單體企業年產能力不低于1億瓦時,超級電容器單體企業年產能力不低于1千萬瓦時。系統企業年產能力不低于80000套或40億瓦時”,這種要求意在通過提高生產規模淘汰低水平產能,但對規模的要求是否應該成為企業高效發展的必要條件是個問題。我們認為,對規模的要求不利于新技術的擴散和在此基礎上的不斷完善。
新模式方面,由于共享經濟具有打破原有行業規則、不受現有法規約束的特點,當前很多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在現有法規下往往處于“非法狀態”。因此,從某種程度上看,現有監管方式對共享經濟并不適用。而隨著共享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政府部門如何對現有監管模式進行“揚棄”以平衡“新行業”與“舊行業”等方面的關系,已成為共享經濟的核心問題。
4、面臨外部環境更加嚴峻的挑戰
從資金支撐產業發展的角度看,美國已經進入加息通道,貨幣政策相對收緊,我國的貨幣政策也告別寬松轉向穩健中性。由此,將導致企業借款成本上升,特別是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高杠桿企業面臨違約的風險大幅上升,而輕資產企業將更難以融資,趨緊的資金環境不利于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持續發展。
從海外并購助推產業提質增效的角度看,受全球保護主義升溫的影響,發達國家實施保護主義的力度開始加大。從長期、全局看,通過海外并購獲得品牌、技術和知識產權,從而提升創新能力的空間被大幅壓縮,如此將對我國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提質增效產生負面影響。
從市場有效需求支撐產業發展的角度看,一方面,受市場預期影響,有效需求不足正成為產業持續穩定發展中不容忽視的問題;另一方面,全球經濟增長的“新平庸”意味著行業外部需求不容樂觀。
從對外貿易和產業轉移的角度看,在很多國家,全球化的美好前景與人們的不安全感、失業以及生活水平停滯等日常體驗之間的差距如此明顯,以至于我們會看到更多貿易摩擦、傾銷和反傾銷案件。而貿易保護主義持續升溫,貿易增長陷入停滯將持續一段時間。對出口占比較高的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形成直接沖擊。盡管提升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加速產業的轉型升級、向微笑曲線兩端攀升并邁向中高端是未來行業提升競爭力與定價權的發展方向,但這一過程是慢變量,難以抵消貿易沖擊的快變量。
總體而言,嚴峻的外部環境會對產業發展形成壓力,倒逼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結構轉型與提質增效,但短期內產業發展前景不容樂觀。
綜合施策推動高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高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要堅持以提高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保持專注發展和耐心發展的定力,實現從“總量追趕”向“質量提升”的轉變、從需求快速拉動向創新開拓市場的轉變。
1、保持專注發展和耐心發展的定力
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往往需要長時間的經驗積累,需要有耐性、有定力、有傳承、能堅持。如,1961年國外科學家發明了碳纖維(carbon fiber,簡稱CF),因其具有低密度、強度高、重量輕和耐高低溫等特點,在工業應用、體育休閑和航空航天等領域展現出廣闊前景。據測算,到2020年,全球碳纖維需求量達15.7萬噸,碳纖維復合材料的市場規模將超過1.3萬億人民幣。但是,碳纖維產業的發展卻經歷了漫長的初創期、培育期,特別是行業中的龍頭企業日本東麗,從1970年代就開始布局轉型,通過持續的研發創新、長期的技術積累以及國際化的市場布局,到2015年東麗申請的專利數量過600件,形成了完整獨立的產業鏈布局。
應該說,對于技術密集型的產業,耐心本身就是一種能力,它決定著企業創新能力的積累程度,因為創新能力需要在持續的試錯過程完成積累,它需要時間。為此,我們認為,企業及相關方面要尊重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保持專注發展的戰略定力,要堅持問題導向,加強預期引導,穩定企業家信心。要依托長期的經驗積累、技術儲備為產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要避免通過運動方式實現規模驟增,少一點兒“彎道超車”的急躁心態,要以做精品、提升產業競爭力為目標,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發揚釘釘子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
2、完善政府助推產業發展的模式
在發展策略上,不能將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割裂開來。因此,為了實現新舊動力的有效接續,在推動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同時,必須注重用新技術、新業態,全面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避免單純為了扶持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而發展,讓新技術、新業態成為助推傳統動能和新動能聯動發展、融合發展的融合劑。
如,先進的機器人、3D 打印和人工智能技術在傳統產業的應用,不僅是傳統產業提高響應性、敏捷性、安全性,提高制造效率、供應鏈質量以及降低成本的重要因素,而且由此觸發了傳統產業釋放的需求,也是機器人、3D 打印和人工智能等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長的基石。
在政策著力點上,雖然產業發展面臨周期性放緩的因素,但根源是結構性問題,要促發展,更多地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發揮政府應有的作用。因此,短期內我們可能還需要擴張性需求政策拉動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盡管這樣做的效果可能會越來越差,而長期看,我們必須從整體和長期角度來思考,要迎難而上,切實解決“體制性”障礙。
為此,要從提升行業競爭力的角度,做好政府層面的規劃和政策引導,優化產業發展的政策供給、完善評價體系、營造良好環境,消除產業運行過程中的困難和障礙,為產業轉型發展創造條件。核心原則是要構建有利于產業創新發展的體制生態,堅持“少即是多”、“負面清單”,對創新發展采取“允許試、看趨勢”的態度。
要加快相關領域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的制定,以及相關商業模式和技術的認可與推廣,促進互聯網及其相關技術在生產與應用方面的協調發展。凡是負面清單沒有規定的都可以去做、去試,為產業創新發展預留空間。要通過研究梳理現行法律法規和管理實踐中與產業創新發展不相適應的內容,厘清各方切實的問題,重點突破制約產業創新發展的瓶頸問題。
特別在共享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成果收益分配、金融支撐、人才培養、評價和激勵等領域,確定先行先試、探索發展的試點,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推動法律法規的修訂和管理實踐的完善,并在試點基礎上總結經驗并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政策措施和實踐準則。
在金融支撐方面,要強化金融支持產業創新的功能,發展多層次、多元化的資本市場,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從根本上化解以銀行信貸為主的傳統融資模式造成的資金可得性問題。通過機制建設,最大限度地發揮金融重構微觀經濟基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助推產業發展的作用。同時,要平衡好鼓勵金融創新與識別、評估、監測和管理新風險之間的關系。
在政策方式上,要從為推動資產規模、主要設備安裝數量、生產能力等方面快速增長的扶持,轉向提升產業技術能力的高質量發展。要注重產業生態的培育、拓展全新的商業模式、建設標準和評測體系,為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為此,一方面要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確保相關主體的認知參與、行為參與和情感參與,給予相關主體充分的表達空間,以形成開放、協商的科學決策體系和“親”“清”的新型政商關系;另一方面,要搭建“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資源服務平臺”,通過相關行業數據的采集、延伸、挖掘,構建一體化在線服務平臺,打破傳統的政務數據依照部門條塊分割分布存儲使用的接入模式,實現后端的“平臺(管理平臺+服務平臺+業務平臺)共享”與前端的“多層面個性化需求”的有效對接,以便更好地感知產業發展態勢、輔助科學決策。
同時,要圍繞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領域的生態鏈,部署標準體系建設,加快建立適應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的產業標準化體系和技術法規體系;要在不斷完善優化標準體系的基礎上,框定技術目標方向,構建跨部門、跨領域的技術組織體系,以標準目錄和“路線圖”等形式建立起符合技術發展趨勢和市場主體訴求的技術方案,發揮政府對行業領域的導向性作用,助推相關行業領域的有序發展。
此外,對于重點領域的培育發展,特別是在各方急于見到成效而短期內確實無法有成效的時候,要有勇氣、有決心,將培育發展的方向堅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