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起光伏扶貧被我國政府確定為“十三五”精準扶貧重要模式以來,光伏扶貧在寧夏、山東、安徽等全國多個省份取得了顯著成果。與常見的戶用分布式扶貧、村級光伏電站扶貧不同的是,山東青島利用光伏農業發展模式,通過產業扶貧、扶真貧、真扶貧的全新模式已形成強大的聯動發展效應,并在全國多地得到廣泛復制。
開創光伏發電聯姻高效現代農業這一全新模式的企業正是扎根于山東青島的青島昌盛日電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昌盛日電),目前該公司走出了光伏農業產業扶貧、精準脫貧攻堅的新路子。前不久,公司位于寧夏永寧縣閩寧鎮的光伏農業科技產業園更是獲得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高度評價。
據了解,閩寧鎮原隆村昌盛日電光伏農業科技產業園項目總規劃200MW,總面積10000畝,項目全部建成后,預計可創造就業崗位四千到五千個,土地流轉收入500萬元,勞務收入1.25億元。目前,該項目一期30兆瓦已經并網發電,同步建設光伏農業科技大棚588棟,流轉土地1245畝,使415戶流轉農戶每年增加1500元土地流轉收入,解決了100多人常年就業問題,每人每年勞務收入超過2.5萬元。
歷經多年的探索實踐,昌盛日電已成功創立了獨具特色的“昌盛模式”,園區項目以光伏設施農業大棚為載體,將新能源綜合應用、造血式扶貧、農業創客、農業全產業鏈經營等融為一體。而在實際開發過程中,昌盛日電會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將光伏農業產業園區發展與當地扶貧工作結合起來,從土地、人力、資金與產業四要素著手建設,在企業不斷發展的同時,實現真正的造血式扶貧。
昌盛日電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公司的光伏農業模式與貧困地區實現資源互補,部分貧困地區具有豐富的光資源、土地資源與剩余勞勱力,同時國家出臺的光伏扶貧政策又提供了一定的并網指標支持,因此光伏農業項目與貧困地區高度互補,可以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實現了項目發展的安全可持續。
通過光伏農業產業模式,企業、環境、居民、政府、農業等多方面受益,其產業扶貧優勢顯而易見。在該模式中,昌盛日電通過土地流轉在當地投資建設規模化光伏農業設施,實現規模化農業生產。貧困戶在生產中既可獲得土地租金收入,又可以打工獲得工資收入,是典型的造血式扶貧方式。昌盛日電光伏農業扶貧把產業扶貧與入戶扶貧相結合,企業主導與政府扶持相結合,變“輸血”為“造血”,變“漫灌”為“滴灌”,準確識別,精準發力,該模式達到了“貧困戶受益、企業獲利、政府滿意”的多贏效果。
昌盛日電相關負責人表示,習總書記在銀川考察昌盛日電銀川項目時對企業提出要求,“企業在加快自身發展的同時,也要在產業扶貧過程中發揮好推動作用,先富幫后富,實現共同富裕。” 未來,昌盛日電除繼續在光伏農業領域深耕細作,做大做強外,會持續發揮企業產業扶貧優勢,幫助更多貧困戶脫貧致富。
記者了解到,目前,昌盛日電在青島擁有占地700畝的工業園和9000多畝的太陽能生態農業示范基地,集團擁有300余項技術專利、1000余人的專業管理團隊及工程技術生產人才。已在全國布局40余座光伏農業產業園并覆蓋全國20多個省區,年投資逾百億元,園區總占地面積超過5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