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業最近有一個盛會,主辦方將兩家互不相讓的競爭公司頒獎為“并列第一”,并在頒獎現場宣布“以業績證明實力”。有意思的是,兩家公司各派代表領獎之后,并未表示“與有榮焉”,而是互相不服,認為排名可信度太低。
這是一家行業機構頒發的“2015中國光伏電站行業20強排行榜”,在“中國光伏電站逆變器20強”環節中,主辦方宣布:陽光電源去年出貨量4234.7MW,營業額14.3億元;華為技術出貨量4000MW,營業額23億元;兩家企業并列第一。
在華為公司看來,“是否第一不重要,以兩三年時間直逼陽光電源,速度本身已經說明問題”,而先行十幾年坐擁頭把交椅的的陽光電源也認為,“排名可信度很低,沒有反應過來所以領了獎”。
撇開兩家的齟齬不談,在該獎項的數據統計中顯示,前20強逆變器廠商總出貨量20.12GW——這數字是國家能源局公布的我國光伏總安裝量10.6GW的兩倍,而光伏逆變器的海外出口比例很小,據權威統計機構HIS數據顯示,國內逆變器出口約在2.5GW左右,海關統計數據則在3GW左右。
結合國內總安裝量和海外出口來看,逆變器廠商總計出貨量應該是在13.6GW左右,遠未及上述公布的“前20名20.12GW”。因而,有業內人士調侃稱,那么高的出貨量,都賣到火星上了?
通常,行業數據被認為是企業實力、稅收證明和未來增長性的體現,被投資人、同業、銀行以及政府引用在各自的規劃中,反而言之,錯誤數據對行業危害是巨大的,尤其是在一個尚待政府政策引導的行業里,不僅影響政府整體規劃,也影響市場價格和企業的合理利潤。
光伏行業在國內自興起就以造夢開端,而真正的商業雄心是來自多方的共贏,而非給合作伙伴和地方政府留下沉重的債務負擔——在過去十年的“光伏制造”時代,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多晶硅,電池組件及薄膜電池各領域,都曾以夸大宣傳彰顯企業實力,隨之而來的是雙反、違約、破產和債臺高筑,繼而帶來銀行和投資人的遠離和畏懼。
沒有錢敢進入的新興行業是可悲的,意味著真實的創新得不到支持。對于企業家來說,創新是靈魂,冒險是天性,而誠信是基石,一個過分夸大宣傳并以此為營銷風氣的行業,必然導致商業環境的畸形,劣幣驅逐良幣,帶來非理性競爭。
2015年被稱為光伏電站元年,行業正在開啟新的篇章帶來二次浪潮的可能,在起步之端更應吸取過去十年的教訓,只有健康肥沃的土壤之下,才能有萬物生長,只有理性公平的商業環境才能真正促使產業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