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國光伏“531新政”后的一個行業縮影。“531新政”是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合下發的一份關于控制光伏發電新建規模和加快補貼退坡的通知,因從2018年5月31日起實施而得名,也因其推出的突然性,而對光伏產業產生巨大震動。
過去五年,中國光伏發電裝機以令人驚異的速度增長。新增裝機容量已連續五年全球第一。市場博興之際,光伏企業產能加速擴張,已面臨較大產能過剩風險。在固定電價刺激下,裝機量始終以超出規劃的速度增長,并提前透支了行業所需的國家補貼。
“531新政”后,光伏行業到了抉擇的關口。“‘十二五’已經出現了補貼拖欠、棄風棄光、融資困難的問題,到‘十三五’就該總結經驗教訓了。”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原副理事長孟憲淦表示。
未來新增光伏發電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成本考驗。
突來“新政”
5月31日,光伏行業迎來急剎車。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聯合下發《關于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自發文之日(5月31日)開始實行,沒有留出任何緩沖期。
根據新政,2018年將暫不安排普通光伏電站建設規模指標,并禁止各地安排需國家補貼的普通光伏電站建設。分布式光伏項目今年安排建設規模為10GW。
按照中國目前的管理體系,國家能源局負責制定年度光伏發電建設規模,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發改委(能源局)負責安排項目。享受國家補貼資金的新增光伏發電項目的備案總規模原則上不得超過國家下達的規模指標,超出規模指標的項目不享受補貼。
除了限制2018年新增補貼規模,三部委還進一步降低了光伏電價補貼標準。
2013年出臺的光伏分區上網電價政策和分布式發電補貼政策,曾極大地提高企業投資光伏電站的積極性。按照該政策,全國根據不同的太陽能資源稟賦被分為Ⅰ、Ⅱ、Ⅲ類資源區,上網電價分別為0.9元/千瓦時、0.95元/千瓦時、1元/千瓦時,上網電價高出當地燃煤機組標桿上網電價的部分,通過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進行補貼。對分布式光伏發電,則按照全電量補貼的政策,以0.42 元/千瓦時的標準進行補貼。
“通知”發出后,三類資源區的標桿上網電價分別降至0.5、0.6和0.7元/千瓦時。分布式光伏項目補貼則跌降至0.32元/千瓦時。
這也是中國在不到一年時間內對光伏補貼標準的連續第二次下調。2017年12月,分布式度電補貼剛剛從0.42元/千瓦時降至0.37元/千瓦時。
“我們對補貼退坡早有心理準備,但新政來得太突然,并且是一刀切,沒有給大家留緩沖的時間。”廣東省太陽能協會人士告訴南方能源觀察記者。
控規模、降補貼意味著光伏的發展思路已經發生改變,光伏行業迫切需要擺脫補貼依賴,從單純擴大規模轉向依靠技術進步,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
“補貼最終要退出,這也是補貼的基本原則,中國的手腳慢了,早點退出更好,否則對新增的光伏項目影響比較大。”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表示。
在產業鏈下游,分布式光伏項目受新政影響最大。因為目前中國新增的光伏裝機主要為分布式項目,布局正由西部地區向中東部地區轉移。僅2017年一年,分布式光伏發電就新增19.44GW,相當于過去三年分布式新增裝機的總和。今年一季度分布式新增裝機規模達到7.685GW,同比增長217%,占新增光伏發電裝機的79.6%。過快增長的裝機,幾乎已經提前用完了全年的指標規模。
“斷奶”余波
新政沖擊之下,有部分投資者和業主正處于觀望狀態。
“新政出臺以后,有客戶立即取消訂單,有的客戶提出要降價”,廣東永光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孫韻琳博士對eo記者表示。該公司主要為光伏電站提供項目咨詢、設計和檢測評估及項目驗收等服務。
光伏電站市場需求出現明顯下滑。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預測,2018年新增光伏裝機預計在30—35GW左右,降幅超過43%。
由于下游需求銳減,去年開始擴張的中上游企業面臨產能過剩風險。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統計,到2018年,國內多晶硅產能將達到43.3萬噸/年,同比增長57%,并且大部分新增量都集中在三季度以后。而2017年國內多晶硅全年產量為24.2萬噸。
賽迪智庫的預測報告指出,光伏新增市場規模增速將會放緩甚至下滑,上下游各產業鏈環節產品價格都將進一步下探,企業將會承受較大的價格壓力。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秘書長王勃華在2018第三屆世紀光伏大會上表示,目前擴產的勢頭還是很猛烈,2011年盲目擴產引發的產能過剩潮警示業內,大家還是要理性一些。
中國光伏發電裝機提前了兩年三個月就已經完成2020年的“十三五”規劃目標—105GW。截至到2018年4月底,國內光伏發電裝機已經超過140GW。
但國家層面與地方政府之間對于光伏發電的規劃并不協調,尤其是在光伏電站審批權下放后,更增加了能源主管部門管控光伏發電規模的難度,而規模失控正是造成光伏補貼缺口逐年拉大的主要原因。